“那這銃刀是何物呢?”李國助明知故問。
“銃刀,是何汝賓所著《兵錄》中提到的一種與火銃結合使用的刀具。”
洪旭出口成章,
“夫銃,火器也;刀,白兵也。”
“火器未發,則白兵不足恃;火器既發,則白兵不能及。”
“今製銃刀,銃藏刀腹,刀從銃柄,火發則刀不礙,刃接則銃不折。”
“臨敵可兼兩用,製騎尤便。”
“這是書上的原話,說人話就是——”
“此物刀身中空,可以隨時套住槍管,把火銃變成短矛。”
“臨敵之時遠可射擊,近可刺擊,克製騎兵尤為便利。”
何汝賓《兵錄》裡記載的銃刀,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刺刀雛形。
至於歐洲軍事史上對刺刀的最早描述,來自法國皮斯格子爵的三十年戰爭回憶錄,
其中講到法軍在戰場上使用一種長約30厘米的粗製刀具,近戰時插入槍口像長矛一樣使用。
在那之前火槍手作戰時身邊都有配備長柄武器的步兵保護,
刺刀的出現改變了這種作戰方式,
火槍手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可以變為長矛兵,結陣對抗敵軍騎兵的衝殺。
“哈哈哈哈,洪大哥當真是詼諧。”
李國助爽朗地笑道,
“知道小弟沒有讀過科舉,還帶給翻譯一下。”
“洪大哥的意思,是說用銃刀就可以改善火槍兵的近戰能力嗎?”
“豈敢、豈敢!”
洪旭連忙搖手道,
“早就聽說少東家文采斐然,若是走科舉之路,還是有望前三甲的。”
“隻是我也知道,咱們永明鎮提倡實業興邦,之乎者也的最是惹人討厭。”
“其實在我看來,這何汝賓還是有些紙上談兵的毛病。”
“銃刀根本不可能像他說的那樣,製騎尤便的。”
“騎兵衝鋒何其迅捷,火銃裝填步驟繁瑣,在騎兵衝上來之前,又能打放幾次?”
“大多數情況下,火銃打放一次就該準備近戰了。”
“可在近戰之前,還要安裝銃刀,騎兵何其迅速,又如何能來得及安裝?”
“可若早早安裝了銃刀,銃口就被堵住了,又如何能夠射擊呢?”
“所以《兵錄》雖是在萬曆三十四年成書,銃刀卻至今都沒能在軍中普及,就是這個原因。”
“反正我是覺得《兵錄》記載的銃刀是不如長矛手與火銃手混編的陣形好用的。”
“有長矛手護著,火銃就可以專心裝填和射擊,”
“哪怕就是敵騎衝到陣前了,隻要有長矛手頂著,火銃手還是可以裝填射擊的。”
“那洪大哥又為何要那般篤定地說,銃刀可以提升火槍兵的近戰能力呢?”
李國助故作困惑地問道。
“我後麵不是還說了一句‘但需要改進’嗎?”洪旭斜眼笑道。
“那依洪大哥之見,該如何改進銃刀,才能使火槍兵趕上長矛手和火槍兵混編的陣形呢?”
李國助問道,他這個問法其實是帶有引導性的,
是企圖把洪旭的思路引向刺刀能否使火槍手徹底淘汰長矛手的思考之上。
“設法使銃刀安裝到銃管上以後,不會堵住槍口!”
洪旭斬釘截鐵地道,
“隻要能做到這一點,豈止是能使火槍兵趕上長矛手和火槍兵混編的陣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