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3年4月9日,天啟三年三月初十。
濟州島北部海域出現了一支龐大的艦隊。
這支艦隊打著上黑下黃玄武星堡盾徽旗,正是永明鎮的艦隊。
他們的目標很明顯,就是要攻占濟州島。
早在1621年,李國助在朝鮮鐵山之時,
黃昭就給他透露了西人黨將發動政變,推翻光海君,扶植親明的綾陽君上位的消息。
李國助當時就萌生了趁政變之時,攻占濟州島的意圖。
可惜當時,政變的時間還沒定下。
但作為穿越者的李國助卻知道,這場政變發生在天啟三年三月十二至十四。
不過穿越者偶然造成的蝴蝶效應,可能會使政變發生的時間提前或者推遲。
於是為了確保趕在政變之時攻占濟州島,
李國助從去年八月,打退建奴以後,就開始準備艦隊了。
今年正月,李國助終於收到了黃昭的來信,他們發動政變的日期果然與曆史上一樣。
於是李國助就定好了艦隊出征的日期——三月初一。
這是永明鎮對外擴張與抗金戰略中至關重要的一步,絕不容有失。
所以他為這次戰役召集了一支擁有整整五十艘戰艦的龐大艦隊,集結在海藻灣。
若是集結在金角灣,三月初一外海尚未冰消,艦隊離不了港。
這支艦隊的主力戰艦,是永明鎮的始祖六艦,及七艘500噸級的老閘船。
剩下的三十七艘戰艦中,除仁王號外,其餘三十六艘戰艦皆為最新設計的120噸級的老閘船。
它們都是去年,雅蘭造船廠利用威尼斯軍械庫的預製件生產模式建造的庫存船。
這次戰役後,他們就會被陸續交付給福建商幫內部的買家。
李國助自信可以用這支艦隊殲滅當時的朝鮮水師。
根據黃昭提供的情報,當時的朝鮮擁有全羅左水營、慶尚右水營、濟州水營三大水軍營。
全羅左水營擁有戰艦60艘,水兵3000人,是南海防線的核心。
慶尚右水營擁有戰艦50艘,水兵2000人,主要負責對馬島方向的防禦。
濟州水營擁有戰艦30艘,水兵1500人,負責濟州海域的防禦和巡邏。
這三支水軍營合在一起,擁有戰艦140艘,士兵6500人,是東亞海域一股不容小覷的海上力量。
但李國助卻有信心用自己50艘戰艦的艦隊一戰打垮朝鮮的整個海軍。
然而實際上,這三支水營是不可能在這場戰役中合在一處的。
因為濟州水營肯定會第一時間來阻攔永明鎮艦隊登陸濟州島。
其結果必然是被戰艦數量和火力都遠超自己的永明鎮艦隊迅速殲滅。
而此刻,濟州水營的艦隊已經出現在了李國助的望遠鏡中。
“傳我號令!搶占上風位,準備射擊!”
眼見對方船上打來旗語,要求進行交涉,李國助卻不予理睬,反而下了攻擊命令。
他顯然是想以最快的速度結束戰鬥,占領濟州島,然後再與朝鮮展開談判。
很快永明鎮艦隊如同一道移動的城牆,在晨光中展開陣型。
始祖六艦成單列縱隊,側舷炮門全開,黑洞洞的炮口對準濟州水營艦隊。
李國助的“禺疆號”居首,楊天生的“揚威號”、陳衷紀的“平波號”緊隨其後,
張弘、陳勳、洪旭的戰艦分列四至六位,
每艘艦的甲板上都站滿了手持火銃的水手,帆布上繪製著“海鯨吞日”徽記。
7艘500噸級老閘船在兩翼展開,同樣是側舷炮門全開,側舷炮數量雖不及始祖六艦,壓迫感卻分毫不減。
120噸級都“仁王號”斯庫納帆船脫離主力,借著側風快速穿插至海峽東側,負責警戒與包抄。
36艘120噸級老閘船則如蜂群般向兩側迂回,隨時準備封堵敵艦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