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思齊搓了搓手,眉頭微蹙,語氣裡帶著擔憂,
“內河不比海上,行不得大船,咱們手頭現在怕是沒有足夠的船運送三萬大軍呀。”
“即使現在開始造,雅蘭城軍械庫也沒有內河戰艦的預製件,”
“加上冬季的嚴寒,怕是也造不夠數呀。”
“顏叔多慮了,”
李國助咧嘴一笑,語氣輕鬆,
“其實雅蘭城現在主打的120噸級老閘船就差不多夠用了。”
他頓了頓,伸手比劃著船的吃水深度,
“老閘船本來就是特意設計的潛吃水,可以河海兩用的船型。”
顏思齊聞言舒展了眉頭,重重一點頭,語氣也輕快起來:
“如果是120噸的老閘船的話,那咱們的預製件倒是很足的,”
“現在開始組裝,完全可以造出足夠三萬大軍使用的內河船。”
“但不能在雅蘭城軍械庫造,得把預製件運到阿速江中遊的船廠去造。”
李國助眉頭微蹙,話鋒一轉,
“不過120噸級的老閘船隻有船首和船尾各有一門9磅炮,側舷有4門6磅炮。”
“要打寧古塔城和阿勒楚喀要塞,火力可能還有點不夠。”
“根據洪升提供的數據,阿速江、鬆花江最大可以順利行駛300噸級的內河戰艦。”
“哦!既是到了這個噸位,火力配置肯定不弱吧。”
沈有容眉峰微挑,眼中閃過一絲慣經戰陣的銳光,語氣裡帶著水師老將特有期待。
登萊鎮買過永明鎮20艘魔改福船,所以沈有容和袁可立都知道噸級是什麼意思。
李國助聞言,轉身走到顏思齊的辦公桌前,拿起案上半截炭筆,又抽了張空白紙,手腕輕轉,幾筆勾出一個平底船型的輪廓,拿起來指給沈有容看:
“這船得按淺吃水來造,不用300噸,150噸足以,吃水不超過四尺六寸,鬆花江的淺灘、急流都能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船頭一門12磅紅夷炮,迎頭轟要塞城門最趁手。”
他筆鋒移向船尾,畫了個炮位,
“船尾也得配一門12磅炮,萬一被追尾,能反手給敵人一下。”
接著在船體兩側各畫了兩個標記,
“兩舷各兩門6磅回旋炮,跟船頭船尾的炮形成交叉火力網,敵船想繞都繞不開。”
他頓了頓,指著船身中部的胸牆,
“甲板邊上得立三尺七寸的木牆,開射擊孔,藏三十個燧發槍兵,炮手裝炮時,燧發槍能壓著敵人不讓靠近。”
“哦對了,船得用槳帆混合動力,24支長槳,順風掛帆逆風劃槳,急流裡也能往上衝,靈活性差不了。”
他把炭筆往桌上一擱,指著草圖,
“這麼配,遠有12磅炮轟城牆,近有6磅回旋炮護舷,還有燧發槍兜底,不管是打要塞還是接舷戰,都夠使了。”
“為何不用180噸級的老閘船?”
顏思齊問道,
“那船可是配備了兩門12磅炮和六門9磅炮,火力比你那150噸的船強多了。”
“因為180噸的老閘船吃水有點深。”
李國助解釋道,
“內河戰艦的關鍵在於吃水要淺,因此平底設計最為合適。”
“你看那沙船,由於是平底結構,即便是500噸的,吃水也僅有六尺左右。”
“老閘船畢竟是海河兩用船,船底略顯尖削,吃水自然也會稍深一些。”
“180噸的老閘船不一定能在鬆花江全段通行,即便是120噸的也顯得有些勉強。”
“至於我這150噸的內河戰艦,雖然是平底設計,但側舷不配6門9磅炮,主要是為了減輕重量,確保吃水足夠淺。”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