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後勤上說,這法子也劃算。”
楊天生在心裡默算片刻後,附議,
“先前運一門12磅炮到山頂,得調二十個民夫、四匹馬拉,還得修臨時坡道,隻人力就夠運百八十枚火箭彈了。”
“火箭彈單枚輕,倆士兵一組,一天能往平頂山運兩百枚,工坊日均產兩百枚,正好能補上消耗。”
“後續再讓漕船多帶些鐵皮和硝糖,寧古塔本地就能造,不用從北琴海遠運,省了不少運費。”
“從技術上說,火箭彈跟這些丘陵太適配了。”
薄玨這時推了推手裡的圖紙,上麵畫著簡化的火箭發射架,
“咱們的發射架是鐵三角結構,不用打深地基,在丘陵頂找塊平整的地,釘兩根木樁就能固定。”
“之前試射時尾翼偏航壓在五度內,山頂視野好,還能借著高度往下打,彈道更順,燒建奴的楯車、帳篷更準。”
“要是遇到雨天,還能在發射架旁搭個小棚子擋雨,比火炮怕潮省心多了。”
“工坊這邊也能跟上。”
最後徐正明笑著補充,
“咱們的鐵皮卷板機日均卷兩百枚彈體,組裝好的火箭彈用木箱裝著,怕磕著的地方墊上乾草就行。”
“要是丘陵的發射架需要備用零件,比如滑輪、引信,讓工匠做些便攜的備件箱,跟著火箭彈一起運上去。”
“後續要是建奴來得急,咱們還能在工坊臨時趕製發射架,保證不會斷了補給。”
“既然各位都覺得可行,那就這麼定了。”
袁可立見眾人都讚同,臉上露出笑意,
“士弘兄負責選火箭陣的具體點位,跟虎爾哈部協調人手;”
“子先兄幫忙擬個協同章程,明確棱堡和火箭陣的信號傳遞;”
“振泉兄、人英兄盯著後勤運輸;”
“弘濟、子玨、德全三位小友保障火箭彈和發射架的供應。”
“咱們借著這寧古塔的山水地勢,把防線紮得再牢些,讓建奴來了也討不到好!”
“節寰先生——有件事得再議議。”李國助這時忽然開口,語氣帶著斟酌。
袁可立愣了愣:“弘濟,你說。”
“關於平頂山設火箭陣的事,我覺得不妥。”
李國助指尖點了點輿圖上的平頂山,
“我確實能造出射程超十裡的火箭彈,可那成本太高了。”
“為了夠到十裡射程,硝糖配比得往精了調,鐵皮也得用更厚的,或者用銅皮卷。”
“單枚彈體的料就得比尋常火箭彈多耗三成。”
“工坊日均產兩百枚尋常彈體剛好,要是改產長射程的,產能得砍一半,不劃算。”
他頓了頓,補充道,
“寧古塔周邊的丘陵、天門嶺餘脈、東京城穀道旁的低山就夠了。”
“後兩處離棱堡近,火箭彈用尋常射程就行,既能擋住建奴的推進路,又不用額外耗料。”
“平頂山那邊,留個了望哨就行,讓斥候盯著山道,有動靜再報,比設火箭陣省勁多了。”
袁可立盯著輿圖琢磨片刻,點頭道:
“你說得在理,是我沒算成本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