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這很符合藝術家的人設,也能變相的看出他的富有程度。
亞瑟漫步在公路上,腦海中不斷對昌格納的人格模型進行修改。
可以想見,家人的死對昌格納造成了不小的打擊,原本就溫吞內斂的他越加陰鬱。
昌格納徹底投身入音樂之中,借此逃避殘酷的現實。
假設,這時候突然出現了一個新興教團。
團體對他的才能表示認可,並提出了為其複活家人等等條件,邀請他加入其中……那他的異常行為就說得通了。
當然,這隻是亞瑟的猜想,這一猜想建立在昌格納在永晝之前還是個正常人的前提之上。
隻有當他本身是個好人的情況下,才可以把錯歸咎於捕風捉影的某某教團。
亞瑟並不覺得自己的猜想會是真相。
教團的勸誘的確合乎情理,但並不合乎昌格納本身。
他還記得關於《愛麗絲的月光》的介紹。
——昌格納本人希望,能將這首樂曲用在女兒的葬禮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的女兒的確死了。
他的願望已然實現。
亞瑟想到了曾經處理過的一起離奇案件:
一對夫妻和他們的兒子一起過著幸福的生活。
有一天,父親死了。
母親帶著兒子參加葬禮。
葬禮上,父親生前的朋友們也到場了,其中有一位朋友a。
a與父親是很要好的朋友。
葬禮當天,大雨傾盆,母親拉著兒子的手站在雨裡,在人群中看到了a。
她對a一見鐘情。
此後,這個女人嘗試了各種方式與a接觸,並與他建立了曖昧的關係。
麵對熱情的她,a並沒有太多抗拒。
一切水到渠成。
最後,母親殺死了自己的兒子。
事情暴露,母親被逮捕。
人們對此唏噓不已,並猜測女人想與a再婚,想要排除掉兒子這個礙事的累贅,所以把他殺掉了。
真過分。
太壞了。
人們對這個壞女人的行為表示譴責。
真相卻超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當被問到為什麼殺害自己親生兒子的時候,女人的臉上露出了懷春少女般羞澀而靦腆的笑容。
她說:
因為兒子死後,還會舉辦葬禮。
舉辦了葬禮,a也會參加。
她當時特彆想見a,所以把兒子殺掉了。
亞瑟對這一案件的記憶無比鮮明。
他當時翻看了采訪錄像,在聽到女人的這一句話時,渾身冒起了一陣雞皮疙瘩。
那是滿溢著幸福感與滿足感的聲音。
同樣是殺死兒子,這個女人與銀發的帝國公主完全就是兩回事。
對於淪為複仇機器的伊莉莎白而言,她所犯下的惡行是為了奪取布隆提婭家族的權力,這是複仇必要的一環。
但是這個女人,單純的為了見a殺死了兒子,導致自己入獄。
從客觀上來講,她的行為是非常不理智的,對她自身而言也是弊大於利。
這不是權衡利弊之後的結果,而是處於特殊狀態下的她做出的非正常行為。
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殺人犯都是衝動殺人,但要說他們是處在“衝動”狀態也不儘然。
他在實施犯罪行為的時候也許非常冷靜,因為他已經處在了一種不正常的狀態。
對於人類來說,“戀愛”就是一種蘊含著致命激情的非正常狀態。
墮入愛河的人有時候與喝了十斤二鍋頭的醉漢無異。
搖搖晃晃的內心。
有的時候,這樣的人會自然而然做出讓周圍人毛骨悚然的舉動。
人如果不能主動意識到自己處於非正常狀態並加以自製,那麼做出什麼事情都不會奇怪。
恐怕,昌格納也是如此。
如果他徹底地沉醉於音樂之中,為了在女兒的葬禮上演奏《愛麗絲的月光》……那他與愛上了a的女人就是一丘之貉。
殺人,魔曲,陷入瘋狂。
它們會是同類嗎?
喜歡希望行紀請大家收藏:()希望行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