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這糧種是我家三郎從南方尋來!糧種傳入我炎黃已經有一段時間,臣不敢竊據如此滔天之功,請陛下派人尋根溯源,正本清源,當表彰將此糧種帶回炎黃之人。”
“愛卿之言有理,但是愛卿之功勞也不可抹滅,朕自有考量。”
皇帝帶著人離開,不僅帶走了一車土豆,還有一大盤土豆燉牛肉。
而且,讓趙清虎把土豆推廣、種植辦法、保存辦法、食用辦法,寫成章程遞上去。
趙清虎扶額,咋還有這麼多彎彎繞?
好在不用他親自動筆,小管家能代勞。
莊子上人多,收土豆一天就完成了,處理好後,快速送入地窖庫藏。
二十四畝地,一共收了將近九萬斤土豆。
趙清虎在內心算了算,土豆這東西,肯定是先北方後南方推廣。
重點放在遼東等地,畢竟,小冰河期的影響,也是從南到北越發嚴重的。
炸了薯片,給孩子們解解饞後,趙清虎帶著兩筐土豆回到了府邸。
“老爺,土豆推廣的事情,你有想法嗎?”
趙清虎點頭,“這件事情讓工匠院的人來做。”
“啊?”
“工匠院不都是工匠嗎?”
“擅長農事,也能算是工匠之一吧。”
“工匠院裡麵可沒有莊戶漢。”
“老爺讓他有,他自然就有了。”
大淵朝,除了直隸外,一共三十六路。
東西南北都有,偏北方一共十三路,還有西南方向,都是重點照顧範圍。
分配糧種的時候,先送去南方耕種。
等南方春季的土豆收了,再分配一次,主要是供給北方。選址很重要,要足夠南方,確保能在春三月、四月的時候,收獲土豆。
而且,這個地方一定要交通便利,最好是走水路,能直達運河,方便往北方、西南、西北反向運輸,爭取能在夏季種下,入冬之前再收獲一次。
土豆、紅薯,終究不能徹底取代五穀。
水稻、小麥,依舊是南北主糧。
趙清虎是看著地圖開始安排的,顧淩軒則是奮筆疾書。
土豆、紅薯,都是春秋兩季都能栽種的。
南方,甚至一年能做到三熟。
就算是遼東,一年也能種植一次。
趙清虎主要介紹的是如何栽種土豆,什麼時候施肥,什麼時候增水,如何保存,可以做成什麼農副食品。
土豆做成農副產品,主要就是土豆粉、土豆粉條,可以提升保質期。
當然了,用古老的踩踏辦法,讓土豆內纖維破碎,隨後風乾保存,也是辦法之一,可以保存兩三年。
北方保存土豆,直接挖地窖就行。
至於土豆的烹飪,趙清虎也簡單介紹了一下。
目前土豆少,烹飪還不急。
等明年推廣後,大概秋收第二批土豆的時候,就能有一部分端上餐桌。
趙清虎很快把章程遞了上去。
皇帝的行動效率很高,大冬天的,就讓工匠院派人開始學習,準備運送糧種去南方。
大淵日報上,更是連續幾天時間宣傳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