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淵日報》,這個大淵皇朝的官方喉舌,目前每日發行量破了五百萬的大型報紙,這幾日,連篇累牘報道遠洋海外的事情。
不僅如此,每一日都有增刊。
太子殿下,如何英勇神武,如何披荊斬棘,如何在狂風巨浪的汪洋大海上,英明統率艦隊,突破重洋險阻。
這些儒聖,誇人的本事,那是天生的。
關鍵是,此次太子殿下率船隊出海,原本就是一個大獲豐收的大事件。
加上這些儒聖的春秋筆法,那更是被吹的天花亂墜。
收獲了多少金銀財富,這些肯定是不說的,隻是一筆帶過。
畢竟,儒生乃是聖人門徒,金銀珠寶如糞土啊,這點職業操守他們還是有的。
最重要的是,太子殿下完成了開疆拓土。
拓土千裡,已經是可以彪炳史冊的功勳。
這一次不一樣,在皇帝的聖明燭照之下,在太子殿下的英明領導之下,大淵皇朝拓土數萬裡啊。
不僅如此,番邦蠻夷,望風而降,納土來拜,日後是年年朝貢,歲歲來朝,這可是萬邦來潮啊。
遙想當年,盛唐之景,萬國衣冠拜冕旒啊!
這是多少儒生,多少炎黃子孫,心心念念的啊?
簡直是點到了興奮點啊!
最後,太子殿下從海外,帶回來高產糧種,還有不少瓜果蔬菜種子,都是價值無量,造福後世子孫的好事情。
這是官方的宣傳,是《大淵日報》上表現出來的。
民間也有流傳,這東西,就玄幻,也實實在在多了。
誰誰誰,誰家的小兒子,就因為當初應召,去天津衛當了水手。
好家夥,如今成了四海公司的員工,而且得到了大量錢財賞賜。
他還在海外,那什麼澳洲,有一片莊園呢,是太子殿下親自賞賜的,聽說有一百多畝,有安南去的奴仆,幫著耕種,每年產出的糧食,能養活一村人。
還有誰家的兵戶,就派遣了一個兒子跟著去了。
聽說都分到了天地,一大片的地界,有山有湖,都建了莊園了,這次雖然沒回來,可托人帶了信給家裡麵。
說是在海外,有大片土地一家子管理不過來,讓家中再派幾個兄弟過去,就是族中子侄叔伯也可以啊。
這謠言的傳遞速度,可比《大淵日報》強多了。
《大淵日報》雖然是簡體字,白話文,但是儒生們寫的文章,引經據典是必須的。
加之大淵皇朝,目前的文盲率絕對是九成往上,讀書人不多,有些時候,一個村子也沒有一個人能讀書寫字,更遑論讀報紙,大大限製了官方消息的傳遞範圍。
還是謠言可靠,畢竟,大家說的有鼻子有眼的。
原本,朝廷還擔心,這一次要大規模遷徙百姓,會有困難,畢竟故土難離,這是曆史積累的經驗。
但是,這一次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朝廷接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遷徙請求,有半個村子的,也有十幾戶一起的,反正是,都急著要跟著朝廷的船隊出海,甚至他們還準備自備半年的糧食,連牲口、草料都要帶上。
舉家搬遷啊,有些村子一咬牙,連祖宗都挖了出來,打算集體搬遷,去海外當富戶。
沈三兒,便是這一次,跟著太子殿下出海的兵士之一。
他們家是兵戶,而且,是屬於京營的兵戶。
沈三兒入了京營,這一次被太子殿下帶著出海。
不僅如此,他們家所在的村子,這一次也有不少軍戶被遷徙,去了海外。
沈三兒一個人回來,身上可帶著二十六封家信。
他們村的軍戶們,被統一安排在了澳洲。
等太子的船隊,從美洲回來,回到澳洲的時候,這些軍戶們,都寫了信,讓他幫著帶回家。
毋庸置疑,是請家裡麵再派一些人過去的。
沈三兒從軍中領了獎勵,又去了一趟皇家銀行,處理了事情,這才回到家中。
太子殿下仁慈,這一次給了他們半個月的假期,讓他們歸家好好跟家人團聚團聚,之後再歸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