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山氏兵分了一、二、中,三路大軍,執行了齊頭並進的方針政策,而且——
在整個攻城略地的戰役過程之中,他烈山氏作為中軍主帥——
還並不以占領有熊國的一城一部的得失為要,而是注重以消滅有熊國的有生力量為主。
可以說——
在整個戰略方針、戰役戰術之中,他烈山氏,無可挑剔,少出其右者。
然而——
儘管他烈山氏在考驗方麵,是如此地小心謹慎,也並沒有任何輕視、低估有熊國的意思。
但是,他烈山氏還是小瞧了有熊國的真正實力。
在他征伐有熊國之際,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巨大困難。
在這個過程之中——
他烈山氏也曾試著,與闡教的五位聖使溝通,借以謀求他們背後勢力的支持援助。
可是——
在他烈山氏一而再、再而三地低三下四,許以重寶、誘以厚利之下——
闡教一行五人,就仿若泰山壓頂般沉穩,絲毫沒有被觸動分毫,更無半分要相助他烈山氏之意。
在這個過程之中——
恐怕烈山氏永遠都不會想到——
他闡教要支持烈山氏,進以消滅有熊歸藏氏之謀——
根本就是“驅狼喂虎以壯虎”的“縱虎出山”之局。
在多番努力,尋求不來闡教背後力量的支持之後,他烈山氏部早已成騎虎難下之局。
不得已,烈山氏隻能硬著頭皮到底了,他不相信——
以他混元大羅境修為,再加血煉神城之助,到頭來——
難道還收拾不了一個隻有準聖大圓滿的歸藏氏嗎?
在烈山氏的堅定意誌之下——
結束氏對歸藏氏的征伐強製推進、強行推進。
終於,在他麾下的準聖強者,直接死了一大半之後——
烈山氏終於迎來了他與歸藏氏,在阪泉野之地的終極大決戰。
王對王,大軍對大軍,誓死搏殺,毫不相讓。
數萬年的終極大戰下來——
結果不言自明,他烈山氏,終究還是在這人皇之爭的聖皇之路上,戰敗了。
可是——
在他烈山氏身死魂滅,並剛剛重修了大道之身,複蘇歸來之際——
這闡教的一行五聖,便又主動找上了他烈山大世界之門,實在是讓他心中窩火。
一股強大的怨怒之氣,也自他的心底豁然升起——
可以說,是闡教給了烈山氏,爭霸天下的強烈野心。
但是——
闡教卻沒有給到他足夠稱霸天下、並一直支持到底的力量。
故而,也難怪烈山氏的心底,會對玉清闡教產生怨怒之氣,憤慨之心了。
良久之後——
烈山氏終於自紛亂思緒的亂碼中,擺正了心態,那股怨憤之氣也瞬間消散了。
敗就敗了,他烈山氏作為一位混元大修,還不至於輸不起,敗就敗了,一次而已,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而且——
嚴格來說——
他闡教也並沒有真正地欠他烈山氏什麼?
終究還是他烈山氏,沒有通過闡教聖人的終極考驗,也怨不得旁人了。
然而,人終究是不知足的。
他烈山氏在闡教的支持下,收服了偌大地盤,執掌了龐大勢力,進而證道混元。
自然而然,他烈山氏也就想要的更多、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