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道:“備受伯圭恩義,為其效力數年。如今已立下戰功,償還恩情,故而請辭,非背信棄義也。備本欲南下豫州,投奔袁氏,不想聽聞北海遭黃巾圍困,這才前來相援。方才一戰,備已殺敗賊人,如今士卒疲憊,還望大人打開城門,放我等入城暫歇。”
聽劉備這麼說,孔融卻不禁起了三分戒心。
張塵信上曾說,倘若有人主動來援,恐是與賊合謀之人,莫非是他?
但劉備之名,孔融早有耳聞,此人自黃巾之亂時起,便追隨皇甫嵩、盧植平亂,又怎麼會與黃巾勾結呢?
對方畢竟好意來援,若是將其拒之門外,豈合禮數?
孔融一時間不由得陷入兩難。
沉思片刻,孔融還是決定謹慎行事,於是道:“劉將軍,北海方經大亂,民心不穩,如其再來,全軍進在城中,豈不任人宰割?由此往西北二十裡,有一小縣,名為高密。將軍若不棄,可先屯兵此處,與我互為掎角,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劉備聽罷,不禁眉頭一皺,心中有些不快。
自己好心前來相援,不想卻是這般冷遇。這孔融,枉自孔聖後人,怎的如此不知禮數!
但劉備心中雖然不快,嘴上卻是陪笑道:“孔大人思慮極是,劉某這便前往高密,待安頓了將士,再來拜見大人。”
說罷,劉備便下令眾軍,前往高密駐紮。
一路上,張飛多有不忿地道:“哼!孔融這個腐儒,竟如此慢待我等,大哥真是多餘前來救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三弟,不可胡言,孔大人自是有他的打算。”
關羽也道:“大哥不必為他辯解,他若真是明事理之人,就該知道,我們前來相援,乃出於一個‘義’字。他再怎麼樣,也該先請我等入城,之後再談及駐軍高密一事,豈有將人拒於門外之理?”
聽著關張二人的抱怨,劉備心裡更加不快。他心裡隱隱有些不好的預感,難道孔融看出了什麼端倪?
可是轉念一想,他又打消了這個念頭。
自己明明做的天衣無縫,孔融又怎會看出?多半是他被黃巾賊人嚇破了膽,如今驚魂未定罷了。
待我安頓了將士,再與兩位義弟前去拜見,他總不能再將我三人拒於城門之下吧?
劉備打定主意,便不再與關張多言,率軍直奔高密。
等到劉備率軍到達高密之時,天色已漸晚。
高密是個小縣,因為連年匪患,縣令早就棄官而逃了。這裡無人管轄,平時又常有土匪作亂,是以百姓生活得十分困苦。
劉備率軍入城時,各戶人家還以為是匪兵來了,嚇得趕忙熄燈閉戶。
劉備見狀,心下也不禁淒然。
民生凋敝如此,怎能不令人垂憐?
待我挽漢室江山於既倒,必令天下萬民,再不受這兵連禍結之苦……
為吾之大業,稍有犧牲,又有何妨?
劉備心中更堅定了信念。
“傳令眾軍,不得擾民,違令者,斬!”
劉備隨即下了軍令,隨後徑自來到縣衙。
縣令早已棄官而去,縣衙的差人們也早就各奔東西,這縣衙已經空置了許久。
劉備決定,今晚便在此落腳。待明日,將其修整一番,便作為臨時帥帳。
同時,他也正好張榜安民,坐鎮縣衙,為此間百姓做些實事,也好廣施仁義,收攏民心。
不過,高密終究是小縣,非久居之地,明日還是先和二弟、三弟一起去往北海,拜會孔融。
周倉的事,始終是個麻煩,還是要及早解決才好。
至於北海,早晚會是我的囊中之物!
喜歡三國:掠奪詞條,從商賈到帝王請大家收藏:()三國:掠奪詞條,從商賈到帝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