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塵吩咐停當,沮授即領命而去了。
十萬石糧草,光是周轉就需不少時日,張塵要動手,完全來得及。
接下來,就看並州那些細作的手筆了。
此後一連幾日,各地風平浪靜,張塵也在忙於處置朝中的大小事務。
自從天子賜予他總攬軍政大事之權後,張塵的確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要處理的事情也更多了。
而這幾日,朝中也發生了一件大事。
司空荀爽沉屙不愈,終是撒手人寰,享年六十三歲。
荀爽一代賢臣,博通群經,於《詩》、《書》、《禮》、《易》、《春秋》等經典皆有研究,一生著述無數,於文壇、經學,大有建樹。
荀爽一生,尊崇儒學,重視禮製,弘揚孝道,可堪群臣之表率。
天子聞之,亦深感悲痛,傳令依公卿之禮厚葬。
荀爽一死,司空一職也便空缺。
司空位列“三公”之一,專司營建,征發民夫、修築工事城防、水利設施等等,這些都直接關係著農業生產和百姓生計。
古代重農,因此,司空所轄之事直接影響國家經濟,可謂是重中之重。
曆史上,曹操在奉迎天子後,第一個就任的職位便是司空。
司空一職空懸,許多事情便無從開展。
然司空一職位高權重,繼任者既要能力出眾,又要有顯赫的身世,能夠蓋壓群臣。
當然,張塵更希望是自己的人出任,可自己麾下的一眾謀臣,能力雖然出眾,但聲名威望,卻遠遠做不到令朝堂百官折服。
於是,幾日後的朝會,董昭再次上表,請天子以張塵暫代司空一職,行司空之事。
群臣附議,天子也隻得允準。
如今張塵已是身兼兩大要職,可謂風頭無兩。
大將軍和三公,與尋常官員的不同在於,擁有開府之權,可以按照規製配置屬官和幕僚。
在司空府和大將軍府錄職之人,才是真正掌握實權之人。
張塵自受封大將軍以來,先是率軍征討董卓,回朝之後,又忙於平原之事,以及後來援救北海,一直還未騰出空來,將手下人的官職好好梳理一番。
眾位僚屬儘心竭力,才有了冀州今日的氣象,對於有功之臣,張塵自然也不吝封賞。
按照朝廷體製,大將軍府下,設有長史、司馬、主簿各一人,從事中郎兩人,掾屬二十九人,令史三十一人。
長史、主簿乃文職,主要負責日常行政事務,諸如處理文書、管理府內事務、協調各部工作等,以確保將軍府的正常運轉。
司馬為武職,主兵事,協理軍中諸事,多為武將擔任。
從事中郎則為隨軍參謀,負責參議軍事。
其餘掾屬、令史依其曹屬不同,各有分工,各司其事。
張塵於是委任麾下眾人,以沮授為大將軍府長史,董昭為主簿,麴義為司馬,田豫、楊修為從事中郎。在從事中郎之上,另專設軍師祭酒一人,仍由郭嘉擔任,總攬軍中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