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我令,全軍加速前行,奪回定襄!”公孫瓚憤怒地下著命令。
“兄長,不可啊!”突然,身後一個年輕將領打馬上前,道:“兄長,如今定襄失守,雲中、五原也斷難保住。麴義在城中,有七八萬人馬,我們斷無可能強攻的!”
此人,正是公孫瓚的從弟,名為公孫越,也是公孫瓚麾下為數不多的,頗具智謀之人。
雖然比不得那些一流謀士,但也能出謀劃策,提出一些獨到見解。
因此,公孫瓚也一直將他委任為軍師。
“那你說,該怎麼辦?”
“兄長,為今之計,恐怕隻能退回幽州,再做打算了。”
“什麼?回幽州?”公孫瓚滿是不甘地道,“我們好不容易才有這等機會,如今三郡得而複失,損兵折將不說,什麼好處都沒撈到,就這麼灰溜溜地回去?”
“兄長!”公孫越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那定襄有麴義數萬人馬,南麵的晉陽,還有數萬並州軍,萬一前後夾擊,我軍危矣!如今,唯有趁著雁門還在我們手中,儘快北歸。否則,這些兵馬恐怕都要交代在這裡了!”
公孫瓚聽罷,深深長歎。
他當然知道,公孫越所說在理。可是,這麼辛辛苦苦的跑了一趟,到頭來,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半點好處也沒撈到,這讓他怎能甘願呢?
可惡的張塵小兒,有朝一日,我必殺汝!
公孫瓚心中憤恨不已,卻也彆無他法,隻得下令道:“傳令全軍,前往雁門!另外,派人前往定襄,請求麴義,放了公孫範。”
公孫瓚說罷,一甩韁繩,策馬朝前奔去,似要將這滿腔不滿儘數宣泄。
第二天,張塵便率領大軍出發了。
昨晚,派出的哨騎已經回報,公孫瓚率軍改道,前往雁門。
看來,公孫瓚還不算太蠢,直到此時此刻,唯有撤軍方為上策。
可是,張塵卻並不打算讓他這麼輕易地離開。
他是要放公孫瓚一馬沒錯,但是,你大軍出動,攪得我並州上下雞犬不寧,還殺害了我四萬將士。
要是不把這筆賬算清楚,張塵又怎麼對得起那些陣亡的將士呢?
張塵正率領著大軍,一路向北,途中,哨騎回報,說公孫瓚的人馬現就在西南三十裡外。
公孫瓚此前被麴義所阻,不得已繞行西北,兜了好大一個圈子,又尋船隻,渡汾河,而後又急行軍。
一番折騰下來,就是鐵打的將士也禁不住。這幾日,幽州士卒早已疲憊不堪,當然,腳程也就慢了下來。
而張塵,以逸待勞,從晉陽經大路過河,不到半日,竟就趕在了他們前麵。
既然如此,何不送你一份“大禮”呢?
張塵靈機一動,計上心來,隨即命人喚來了牽招。
此次將牽招帶在身邊,張塵就是有意讓他建功。因為,不久之後,張塵將要對他委以重任。
張塵喚來牽招,對他道:“子經,前方不遠,便是恒山山麓,此乃北上雁門的必經之路。沿此行進五裡,有一穀地,你帶領三千並州軍,在穀中設伏。待公孫瓚大軍到來,放過前部,其糧草輜重,必在其後,令你襲取後軍,奪其輜重糧草。也算是讓並州的兄弟們,為戰死的袍澤,報仇雪恨!”
“末將領命!”牽招應了一聲,隨即點起兵馬,徑自前去布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