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昭躬身一禮,道:“陛下方才說了,此番平定幽州,大將軍有大功於社稷。既然有功,陛下封賞了諸將,為何獨獨忘了大將軍?”
劉辯一聽,心裡頓時氣不打一處來。
朕都已經經在龍案旁給他設了一個座位了,如此禮遇,古往今來幾人有之?怎說沒有封賞?
但這些話,劉辯自然不敢當麵說出,於是道:“董愛卿,大將軍已位極人臣,官位、爵位、封邑,應有儘有,朕實在不知,還能給大將軍封賞些什麼?”
董昭微微笑道:“陛下,臣縱覽古今,知先秦時期有一官位,為百官之長,協助帝王輔理朝政,凡軍政要務,無有不統,此官職名為丞相。”
董昭說罷,環視眾卿,隻見眾人臉上驚疑不定。
張塵則是閉目不語,巋然而坐。
“丞相一職,自高祖皇帝立國以來,亦承舊製,後至哀帝時期而廢,迄今已近兩百年。臣以為,如今大將軍執掌軍政,但文武分立,令出多門,甚為不便。不如複設丞相一職,由大將軍領之。如此,可使軍政一統,朝廷之幸也!”
董昭說罷,張塵微微抬眼,目光掃向群臣。
楊彪、王允,麵色沉靜如水,毫無波瀾,蔡邕以手撫須,微有喜色。
一旁有一人,微微蹙眉,臉色肅然。
正是伏完。
其餘人等,則是默默頷首,對董昭之言頗為讚同。
張塵收回目光,心中了然。
看來,朝堂之上,人心已定。
朝中老臣,以楊彪、王允、蔡邕、伏完為首。
自己已經和蔡家定下親事,蔡邕自是站在自己這邊。
從剛剛的表現來看,楊彪、王允二人是想明哲保身,既不想與自己對立,也不想過於諂媚,以免傷了忠臣名節,這倒也無妨。
至於伏完,這一世,他並非國丈,勢單力孤,縱然心中有怨,也難有什麼作為。
董承一事,已經讓群臣心有餘悸,不敢再造次了。
劉辯聽罷董昭所奏,卻是一臉為難之色。
他怎能不知董昭所想。
其實,軍政大權早已掌握在張塵手上,他是丞相還是司空,抑或是大將軍,並無區彆,隻是這樣一來,張塵的權勢勢必更盛!
但是,即便知道,他又能如何?
劉辯心中深深地無奈。
他為了安撫張塵,甚至已經給了他坐朝議政的殊榮,難道,這還不夠嗎?
劉辯內心無比地掙紮,他側過身,看向張塵。
“愛卿……以為如何?”
張塵緩緩起身,躬身一禮,淡淡地道:“陛下,臣無論身居何職,都是陛下的臣子,都是漢室之臣,一切由陛下決斷。”
劉辯緩緩坐下,看向群臣。
“朕……朕以為,大將軍如今已……”
“陛下,倘若有功不賞,隻恐日後無人願為陛下效力。”
階下群臣站出一人,冷冷地說著。
此人正是華歆。
劉辯還要再說什麼,但見華歆眼神不善,頓時支吾起來。
“這這……朕……朕不是這個意思……”
楊修複又言道:“陛下,臣以為董大人所言極是。丞相一職古已有之,乃協助帝王,輔理軍政要事,今天下紛亂,諸侯並起,唯有大將軍,文武兼備,上馬能戰,下馬能治,正是陛下股肱之臣,陛下何吝一官爵?”
“這……好,朕,答應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