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塵恭施一禮,微微抬頭,看向關羽。
四目相對,令張塵不由心情激蕩。
來到這個世界,已經快十年了,張塵幾乎已將自己融入於這個時代。但在這一刻,他卻如一個後世之人一般,表達著心中的敬慕之情。
關羽提著刀,緩緩走下玉階。
“關將軍!”
一眾將士呼喊著,薛良道:“關將軍,末將願追隨將軍,一同歸隱。”
“我等願隨將軍,一同歸隱!”
張塵見此情形,也不由暗自輕歎。
【義薄雲天】,果然不假!
“傳令,關羽及其所部將士,儘可離開,任何人不得攔阻。”
“諾!”
不多時,關羽帶著這些士卒,出了皇宮,離了洛陽,不知所蹤。
張塵並未派人跟蹤,也無須知道他去了何處,他隻知道,從此戰場之上,再不會有關雲長了。
君子一諾,重如千金!
張塵隨即命人清理陣亡的兩軍將士遺體,無論敵我,皆予厚葬。
但經此一事,洛陽皇宮已被血染,成不祥之地,張塵自然也不願日後自己登基,居住於此。
於是,張塵下令,遷走所有宮人,以及宮中所藏的珍玩、典籍。確保再無一人一物後,隨即縱火焚宮。
這場大火,足足燒了三天三夜,方才熄止。
洛陽臣民,無不驚駭,一時間眾說紛紜,因驚懼遷徙而走者,數以萬計。
張塵對此,也是無可奈何。不過,他們縱使離開洛陽,也無非是遷至司隸其他各郡罷了,畢竟如今太平樂土,皆在北方,沒有人會犯傻到向南方遷徙的。
三日後,張塵頒布國喪之詔。
興平二年一月十七,益州牧劉璘犯上作亂,攻打洛陽,殺入皇城,火焚宮殿,帝與太後同崩於永樂宮。
又三日,張塵為帝後舉哀,行國喪之禮,文武群臣,皆赴洛陽,哀嚎慟哭之聲,綿延十裡。
喪禮已畢,劉辯與何太後靈柩一同葬入文陵。
劉辯自中平六年登基,在位七年,享年二十二歲。
經群臣奏請,帝諡曰“孝慜”,太後諡曰“靈思”。
張塵隨即發布檄文,痛陳劉璘、劉備犯上作亂,弑君謀逆之罪,一時間,天下皆驚。
此事,終於告一段落。
此時,襄陽城內,十四歲的劉協,看著擺放在案前的檄文,不禁怒火中燒,一把掀翻了桌案。
“亂臣賊子,亂臣賊子!他自己謀朝篡位,反誣指孤弑君謀逆!”
“殿下息怒。”劉表、荀攸等一眾僚屬連忙勸解道。
“這個劉備,孤命他攻取洛陽,不必理會劉辯,宮中自有李婉策應,取其性命,到時,自可嫁禍與張塵。他卻偏偏派了關羽前去,關羽一向忠義,怎會按其指令行事?這下倒好,損兵折將不說,反而將這犯上作亂,弑君謀逆的罪名扣到了孤的頭上!廢物,都是廢物!”
荀攸說道:“殿下,此乃張塵奸計,殿下不必為此動氣。事已至此,其實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哦?此話怎講?”
荀攸道:“如今天子已崩,殿下是先帝唯一的血脈,繼承大統,名正言順。國不可一日無君,殿下當昭告天下,表明身份,即皇帝位,以正朝綱!”
荀攸說著,眼神中都透著些許振奮。
“公達所言極是!”劉表也道,“殿下,當務之急,宜先正君位,然後再以天子之名,發布詔令,號召各方諸侯,共討國賊!”
劉協聽罷,當即大喜道:“好,愛卿之言,甚合孤意。立即傳令,令劉備率軍屯紮新野,並召汝南袁紹、漢中張魯、江東孫策齊聚襄陽,朝見新天子。一個月後,孤正位登基。”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眾人一聽,隨即參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