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過後,王安禮去往舒州赴任。老夫人也在女兒的再三懇請下接去孝順。王氏第二代的王旁、王旉和第三代的王桐、王楠、王棣等則寓居江寧不走。
雖然王氏籍貫在臨川,但自王益及妻王吳氏始,王安仁、安石、安國及王雱皆葬於江寧牛首山玩珠峰,此地是為第二故鄉。事實上,如王棣、王桐等木字輩子弟便鮮有回臨川者。
王氏父祖輩中進士者五人,可謂是滿門讀書種子,但到了方字輩,唯有才情驚豔的王雱文名遠播,木字輩的皆未下場舉試,是有後繼無人之虞。
不過,厚積薄發,王氏木字輩皆有才名,其中以王棣為最,而方字輩中也有王旁、王旉再戰科場,明歲辛未科科試大有可為。
本朝太宗末年起連停科舉五年,真宗初又連續舉行三年,後行間年一舉,以後又漸行間隔二年一舉,但還不是定製,所有停舉年都要下詔“權停貢舉”。英宗治平三年,“詔禮部貢院,今後每三年一開科場”,確定了“三年大比”的製度,為後世所沿襲。同時針對每次考試錄取人數增多,諸科人數較進士更多,而“冗官”也日益嚴重的情況,規定進士以皇佑四年錄取數的四分之三為額,“進士以三百人為額,明經諸科不得過進士之數”。
但在此之前,每年秋天,由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在這三級考試中,中鄉試者稱舉人,頭名稱解元;中會試者稱貢士,頭名稱會元;殿試被錄取者稱進士,名次又另有分排。自太宗起,進士分為三甲,前三名為一甲,賜進士及第,前三名通稱狀元。
需要說明的是,王氏子弟若要入仕,除了科舉,可走“蔭補”路子。
宋代蔭補有著明確規定,蔭補數量和範圍與官職掛鉤,以體現特權:
高級官吏,文臣自太師至開府儀同三司,可蔭子、孫、期親、大功以下及異姓親,而且可以蔭及門客。
高級官吏,武臣自樞密使至觀察使、通侍大夫,可蔭子、孫、期親、大功以下及異姓親。
同樣是高級官吏,文臣就比武將多了一個“蔭及門客”的特權,而所謂的門客並非是伯樂與千裡馬這樣的純粹的知遇之恩,它就為極易形成派係關係。
遇到國家重大事件,如新帝登基,太後壽誕等,官員也可以蔭補。
高級官員如宰相、執政則可蔭“期親”,一般官吏可蔭及子孫。高級官吏退休是時也有特權,“曾任宰相及現任三少、使相,蔭)三人”,曾任尚書、侍郎等官以上也可蔭一人。
大臣病故死亡,據所留遺表也可蔭補,“曾任宰相及現任三少、使相”,最多可蔭五人。
而王安石當過左仆射、觀文殿大學士、司空等,去逝後追贈太傅。王安禮早前曾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元豐四年,拜尚書右丞,遷左丞,因多次諫阻神宗派兵攻打西夏,被禦史張汝賢所劾,以端明院學士知江寧府,現今加資政院學士知舒州。
以這二位所任官位,大致可蔭子弟五至八人。也就是說,自王旁以下的王氏門人皆可蔭補選官。
隻不過此非正途,非首選之路。
本朝入仕有三:科舉、製舉、蔭補。
科舉是常選,製舉是特選。
製舉又稱製科,必須是皇帝下詔才舉行的,沒有固定時間和固定科目,也被稱為“特舉”。應試人的資格,也很有意思。起初沒有限製,一般士人和已經做官了但覺得官職不咋樣的都可以自薦參加製舉,後者很像後世的複讀生。
文人自有風骨,以正經科舉選官為正途,不屑走蔭補之路,尤其是王氏這等書香門第。
王氏方、木二輩共五人一並參加辛未科試舉,但前提是得通過今年秋天的鄉貢。
鄉貢,又稱作“解試”,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
呃,於王旁等人而言,解試不是關,幾乎沒什麼難度。
走科舉路子,隻是為了證明某些事情。
縱然王安石兄弟因政見不同而顯得疏離,但那不關乎親情,否則王安禮也不可能讓孫子過繼給三兄。
臨川王氏,影響這個時代可見的是五十年,但遠非止這般。
更何況還有王棣這個不確定因素。
對於科舉,王棣倒無多大排斥之心,那世的高考何嘗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大浪淘沙,能笑到最後的自是最有能力者。當然,也需要一些些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