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揚州慢_大宋河山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91章 揚州慢(1 / 1)

江寧入京,大多走滁州、蚌埠、宿州、商丘這條線,隻有一段水路,大抵半月可達。

王棣一行人卻選擇走另一條路,從揚州、宿遷、徐州入魯境,過濟寧、荷澤等地抵京。

這條路線雖繞了三百餘裡,但可一路走漕河即“京杭大運河”),免了車馬顛簸之苦,又可一路遊山玩水,遊覽沿途美景勝地。都說讀千卷書行萬裡路,文人之所好也。

眾人租了一艘樓船,於九月二十沿河北上,不二日便到了揚州。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

此句最早出自南朝梁人殷芸的《殷芸小說·吳蜀人》一文:“有客相從,各言所誌:或願為揚州刺史,或願多資財,或願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欲兼三者。”

宋朝的揚州是全國最富庶繁華的地方,揚州城處處有酒家瓦肆,夜夜有管弦歌聲,因此人人都想去那裡做官、發財、享樂。一日,四個儒生聚在一起聊天。

一個人道:“我隻想到揚州當刺史,彆的什麼都不需要了。”

另一個說:“其實不然,隻要有錢,住哪兒不一樣?我隻想腰纏十萬貫。”

第三個說:“唉!做大官,發大財又如何?人生如白駒過隙,太短暫了,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我希望能成為神仙,長生不老。”第三個人說:“你們說的都好,我都想要,我的誌願是‘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大家聽了,哈哈大笑。彼時的揚州在廣義上包括兩浙路全境、江南東路全境、江南西路全境、福建路全境、淮南東路部分、淮南西路部分、廣南東路部分、廣南西路部分。當然,狹義的揚州屬淮南東路,隻轄天長、江都兩縣。

《資治通鑒》稱:“揚州富庶甲天下,時人唐人)稱‘揚一益二"。”揚州第一,益州成都)第二。

但是大好的城市在五代時屢遭戰亂:自畢師鐸、孫儒之亂,蕩為丘墟。楊行密複茸之,稍成壯藩,又毀於顯德。本朝承平百七十年,尚不能及唐之什一,今日真可酸鼻也!

畢師鐸、孫儒之亂發生在唐末的亂世裡,揚州在他們的互相攻奪中成為廢墟。楊行密上文提起過,他掌握揚州以後曾經把這裡修複了一下,但是揚州又在後周年間被毀。顯德年間發生了後周打通大運河的戰爭,南唐知道揚州不可守,就把揚州城燒毀了,退守長江。

但入宋以來,國政是重農不抑商,富裕商人階層和新興的城鎮商品經濟得到發展,揚州府等主要城市成為新興商業中心,成為富裕的代名詞,這座千年名城重新煥發了生機。

此時的揚州知州正是蔡卞,王安石的二女婿。既至揚州,王棣一行當然得登門拜訪,

眾人從揚子江邊的江都橋開始,一路沿著運河北上到達揚州的水門。城牆有兩重,城市包裹著運河,沿岸都是柳樹,筆直的運河上橫跨十幾座大橋,接連相望一直通到北城水門去。

早有蔡府仆從在碼頭等候,接著眾人入城。進城不遠,右手邊就有個大市場。運河處處有碼頭,碼頭邊就是各色商鋪和買賣人家。

坐在馬車上兜兜轉轉走了小半個時辰才到了州衙。

一男一女兩個中年人候在門口,見王棣等人從馬車上下來,那婦人往前迎了兩步,甚為激動。

王末提著裙角快步上前:“二姑……”如鳥投林,小姑娘嘛。

王棣對這對中年夫婦並無太多印象,但知曉婦人便是王二娘——王安石最疼的幼女。

自然,那中年男子便是二姑父蔡卞了。

先前,王棣曾惡補過這位親威的生平,少不得生起幾分仰慕尊崇來。

蔡卞,字元度,蔡京之弟。生於宋仁宗慶曆八年,興化軍仙邑唐安鄉依仁裡赤嶺境人。蔡卞小時聰穎敏悟,就讀於楓亭塔鬥山青螺草堂,他讀書過目不忘,才思敏捷,能把《三字經》、《千字文》等啟蒙讀物倒背如流,《四書》、《五經》經典也爛熟於心,且史籍方誌,百家雜說,國家法典無不瀏覽殆遍,觸類旁通。他學識淵博,滿腹經綸,才華出眾,名聞鄉裡。

這,才是真正的天才。

神宗熙寧三年,蔡卞與胞兄蔡京同科舉登進士第,翌年,被授任江蘇江陰縣主簿,其時當地大富豪顧新元等人,趁著青黃不接之際,借穀物於庶民,利息高出平時一倍。蔡卞同情百姓疾苦,極力推行王安石的青苗法,斷然開倉借糧,以解百姓燃眉之急,煞住不法富人趁火打劫的囂張氣焰,免除農民遭受高利貸剝削之苦,因而受到王安石器重,招他為婿。

彼時書壇除了米芾有蓬勃氣象外,尚有二蔡之書法亦煌煌大觀。蔡卞“頗得筆法”,是一個衣冠晉風、尊古為新的舍拾淘洗過程。與其兄蔡京一樣,蔡卞以一介書生入仕,文人意識,士大夫精神不時在內心積鬱。

蔡卞啟蒙於蔡襄,經蘇軾指點,由此登堂入室,以二王為歸宿。時人謂蔡卞作品“俊朗淳美,圓健遒麗,有兼人之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二王書風的“嚴重”感染下,宋人書法一派“貼意”,充斥書壇,信劄書法尤其盛行。但是,蔡卞卻是個特例,蔡卞擅行書,又長於大字,受柳公權、李邕影響較大。其人不光精於“貼”,且善於“碑”,所作之字,神氣充腴,穩重含蓄,風度典雅,有晉人之瀟灑,唐人之發度,又有宋人之靈展。

王棣記得前世書法界討論宋代書法時,有“蘇黃米蔡”之說,即“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京,此四人被認為是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法家。

也有學者認為“蔡”應為北宋初年的書法家蔡襄。但就古人十分看重的“年齒”排輩而言,“蔡”若為蔡襄,則“蔡”應當排在“蘇”之前。“蘇、黃、米”皆按年齒排列,作為北宋末年人的蔡京是為“蔡”,應當毫無爭議。

而後人認為蔡是指蔡襄,是因為蔡京的名聲太臭,導致徽宗亡國,曆史地位無法與前幾位相提並論,故後人更加喜歡認為蔡指蔡襄。

但也有人認為“蔡”是蔡卞。

明安世鳳《墨林快事》稱其書雲:“卞勝於京,京又勝於襄。”可是“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

很顯然,蔡卞的書法成就是在蔡京、蔡襄之上的。

後世如是評價——蔡卞一生雖然也有自己的錯誤之處,但是總的來說還是算得上是一位稱職的官員,他沒有像他的哥哥蔡京那樣成為一代佞臣,雖然算不上是一位功勳卓著的官員,但是為官之路還是有可圈可點的地方的,可以說是一位褒貶兼有的官員。

總而言之,他雖非治世名臣,但也絕非亂世佞臣。單以書法論,其才是“蘇黃米蔡”的那個“蔡”。隻是,他終究為兄長所累,後人恨屋及烏罷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蔡卞,是尾大魚。

但王棣通過種種途徑所了解到的此時的蔡卞,為官為人都是有口皆碑的。能被名相王安石以女妻子,又能得文壇巨匠蘇東坡提攜授受,自有其過人之處。

王棣如此胡亂想著,殊不知蔡卞也在不著痕跡地打量這位妻侄。

事實上,因為輾轉為官,蔡卞隻見過王棣兩次,一次是大舅子王雱的葬禮,另一次是嶽父王安石的葬禮。其時頗多事務,並未好生觀察。泰山老丈人在世時,對這嗣孫極其看重、關護,以為“王氏寶樹”;有著師誼的東坡先生更是對王棣讚不絕口,直言此子當為同輩第一人,未來不可限量。

隻是,因王安石刻意“打壓”,不欲愛孫過於張揚而步方仲永後塵,王棣一直很低調。直至今年,輕飄飄的拋出兩首傳世詞篇,一時間名聲大噪。

而後杭州災亂,此子頗多出力,全程參與其中,真正知曉內情之人無不對其另眼相看,雖是弱冠之齡,但已有治世才具,實有父祖之風啊。

及至江寧會試,其三場考卷儘顯才學見識,令得主考官李節拍案稱絕而點為解元。之後,其鄉試所作經義、策、論傳出,真正讓人刮目相看。其文彆出機杼,隱然有開宗立派之氣象,行文風格已有人在模仿,這……叫人情何以堪呀。

而且,據知情人透露,其鄉試考卷上書寫的是一種新字體,其用筆不含渾,不故弄玄虛,起筆、運筆、收筆的筆路十分清楚;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所寫楷書略摻用行書的筆法,使字字流美動人。李通判讚曰:“削繁就簡,化古為今,某自歎弗如也。”

當今不乏集書法之大成者,但一弱冠少年能博采眾長且化為己用乃至寫出新意,這簡直可用“駭人聽聞”四字形容。事實上,已有好事者以“三郎體”名之。當然,更多的人在觀望,嫉妒者有之,欽佩者有之,嘉勵者有之,似蘇軾、蔡卞者自然是老懷甚慰,期待王棣大放異彩。

而在王棣看來,蔡卞自然算得是曆史名人。隻不過,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周邦彥、秦觀等大咖都算老相識了,再見蔡卞,便有些波瀾不驚。

雙方是實在親戚,見麵也便沒了諸多繁文縟節,極是融洽、親密。

喜歡大宋河山請大家收藏:()大宋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紅樓夢之王熙鳳想要幸福 開局覺醒暗黑帝皇,無敵登場 娘娘,你也不想秘密被聖上知道吧 我的鬼馬少女是小作家 侍女千千歲 奧特:賽羅家的小丫頭 救命銀子你們不掏?我選分家暴富 穀荊棘歸來 陸總輕點跪,太太回國搶女兒了 最強賭約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