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王岩叟,這絕對是個牛人。
嘉佑六年,仁宗患詞賦浸淫,經術不明,初置明經科;嘉佑六年三月,賜進士、諸科及第同出身二百九十五人。王岩叟當時十八歲,州舉、省試、禦前皆第一。
什麼意思呢?是說十八歲的王岩叟連中三元,就問你牛不牛?
不過,當年辛醜科試進士科狀元是萊州王俊民,榜眼是莆田陳睦,“連中三元”的王岩叟反倒是關注度不足。無它,蓋因其考的是明經科。
彼時科舉考試有進士科、明經科等。進士科考詩歌詞賦,明經科考儒家經典。王岩叟參加科舉考試時,進士科與明經科並舉,當時他參加的是明經科。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也就是說,三十歲考明經就很容易了,而五十歲考中進士就算年輕的了,可見,明經科的難度比不上進士科。而進士科則比不過製科。
而在嘉佑六年,還有一位大人物也參加了科舉考試,這個人就是蘇東坡。嘉佑六年,蘇軾應中製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
製科考試是為了選拔“非常之才”,考試程序比科舉還要嚴格。製科成績分為五等,其中第一等、第二等為虛設,第三等為最高級彆。宋朝製科考試,三百多年隻錄取了四十一人。而中第三等的僅有二人,蘇軾是中第三等的第一人,所以才會有“百年第一”的稱號。
話說這王岩叟首任欒城主簿、涇州推官。在涇州任上因胞弟去世,便棄官回鄉贍養父母。熙寧年間,韓琦留守北京。以岩叟為賢,推舉管理國子監。再任安撫司機宜文字監、晉州折搏、煉鹽務,其後任定州知府。又任任監察禦史、侍禦史、吏部侍郎、開封府知府。
其才華橫溢、剛直不阿,政績卓著,建樹頗豐。且為人做事高風亮節,受到司馬光、蘇轍、呂公著等大臣名士的高度評價。
王岩叟任樞密都承旨兼任開封府知府,時開封曆來以推官、判官二人分左、右廳共治一事,其事體大同小異,府吏疲於請示彙報,因扯皮又遲遲不能結案。岩叟為此製定諸官分治之法,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提高了治事效率。
他常說,天下苛稅,名目繁多,催交、免除標準很難把握,公私費擾,效率極低。乞皇上以等第、分多寡為催法,由此,朝廷製定了五年十科之令。
同時,其工書法,正書遒勁渾厚。著有《易詩春秋傳》《韓魏公彆錄》。《秋暑帖》、《與知府安撫左丞資政劄》、《尺牘》等皆為傳世墨跡。
另外,他是堅定的新法反對者,是青苗法、保甲法、免役法等項新法廢罷鬥爭的參與者,大力彈劾抨擊章惇、安燾、張璪等新法派官員,且是朔黨的主要代表人物。
所謂“朔黨”,新舊黨爭中舊黨之一。其時,舊黨有“元佑三黨”之分:洛黨,程頤為領袖,朱光庭、賈易為羽翼;蜀黨,蘇軾為領袖,呂陶等為羽翼;朔黨,劉摯為領袖,梁燾、王岩叟、劉安世等為羽翼。
劉摯主張漸變,反對暴變,他認為新法推行太快,民眾不能迅速適應。王岩叟深以為然。
不過,王岩叟隻是反對新法用之太急,對王安石並無多少惡感,反倒是敬服其學問文采。且其與小自己一歲的王雱頗有往來,在王雱撰寫《論語解》、《孟子注》、《新經尚書》、《新經詩義》等經書時亦是提出見解。
是以,王棣口稱“長輩”確是不假。他此趟進京,攜帶新刻《論語集注》數百冊用以呈奉先賢前輩,王岩叟便在此列。
錦衣人怔了怔,王棣之言不似作偽,可適才主子發了話要好生整治這閣子裡的人,總不能雷聲大雨點小吧。
他正猶疑不定,門外有人喝道:“住手!”
幾個人眾星捧月般的簇擁著一個少年走進閣子。
這數人除卻那個少年,餘者皆二、三十歲,皆是頭戴烏紗帽,身著皂羅衫,束角帶,登革靴,正兒八經的文人裝扮。那少年大抵十來歲,穿一身明黃色燕居服,模樣俊美,顧盼生姿。
朱邛等人頓時便醒了酒,僅從對方穿著打扮,大致能曉得其身份。
本朝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在這裡指“燕居服“(即居室中服用的衣物),因此也叫“私服“。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彆。隻是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定和限製。從隋代開始,帝王統用明黃色製衣,官臣不得亂用。據文獻記載,由於朝廷內賜佩金銀魚袋的公服是以紫、緋色原料製做,故一般低級官吏不得亂用,而隻可服用黑白兩種顏色。
這少年身著明黃色常服,顯然是位皇子。當今官家尚未成親,自無子嗣,那這少年定是神宗皇帝之子無疑了。長子趙佾、次子趙僅、三子趙俊、四子趙伸、五子趙僩、七子趙價、八子趙倜、十子趙偉皆早殤,六子趙傭即位,十一子趙佶、十二子趙俁、十三子趙似、十四子趙偲皆未滿十歲。除卻年僅六歲的趙偲,趙佶、趙俁、趙似年齡相仿,均與這少年相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