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留家_大宋河山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203章 留家(1 / 1)

“見過宗縣尉。”

幾個人從縣衙匆匆出來,當先那漢子身軀凜凜、相貌堂堂,一雙眼睛炯炯有神,見到宗澤並王棣一夥人,愣了愣,微揖見禮。

宗澤見那漢子帶著幾個捕快,俱配了鐵棍鐵尺,挑了挑眉,問道:“武都頭這是要去何處?”

漢子略微有點窘迫局促:“去潘店,秦縣丞差人回來,要去幫手。”

宗澤臉色有些不太好看,壓住心裡升騰起的不好的情緒,指著漢子給王棣介紹道:“此乃本縣武鬆武都頭。”

縣衙門,起碼有知縣、縣尉、功曹。三班六房、典史、書吏、都頭、等等。

知縣或縣令規定的職責是:“勸課農桑,平決獄訟,有德澤禁令則宣布於治境。凡戶口、賦役、錢穀、給納之事,皆掌之”,因此,雖屬七品,權力很大。

縣衙門還有三位主要屬官:縣丞,乃知縣或縣令的副手;主簿,專掌“稽考簿檔”,;縣尉,負責治安破案。

宋時,州府)衙門的頭頭是知府或知州,副職為通判。知府、知州的屬官有七位:判官、推官、兵馬都監、錄事參軍、司理參軍、司戶參軍、司法參軍。分彆負責民、刑、兵、戶等等一條線。上述這些都是正式在編有職級的官員,而主要工作,是由吏員去乾的。因此。雖然統稱官吏,但官與吏有嚴格的區彆。

吏,以縣為例。唐時,在縣令、縣丞、主簿、縣尉之下的第一名吏員稱為“錄事”。宋時,除了“凡各縣各置押司、錄事史、佐史”,還另有孔目、曹司、書吏、令史、主事、都事、知印、虞候、堂吏、勾押、都頭、公人、書手、典庫、吏典、貼司等等,其中有的是吏,有的是公人,役人,總起來叫胥吏。吏是規定職數的,雖非官,享受的是國家公務員待遇;公人,役人屬非在編人員,人數不等,大致平均每縣有吏三十七人。

都頭本是軍職名,宋代於禁軍中設都頭、副都頭,其職位低於指揮使。而州縣裡稱作都頭的,實際上是指捕頭。

元城分屬大縣,都頭領捕快、弓手四十人,但合該縣尉直屬。這都頭並未向宗澤報備請示,便帶了捕快外出公乾,這讓縣尉大人臉往哪擱?情何以堪呐。

王棣“哦”了聲,淡淡說道:“公務要緊,武都頭自去公乾,回來再好生談談。”

都頭也是個有眼力見的,見王棣雖然年齡不大,卻是氣度不凡,言談間自有上位者的主派,再聯想此前得曉的情況,心中咯愣一下,猜到了王棣的身份。但此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猶疑不決隻會讓人以為首鼠兩端,便乾脆裝作懵懂不知,拱了拱手,帶著捕快匆匆而去。

王棣表情有些複雜,喃喃自語:“武鬆武都頭……”

宗澤不知所以,問道:“令儀兄知道此人?”

“知道?”王棣擺了擺手,隨口問了句:“武都頭是清河縣人吧?”

宗澤點頭稱是,暗自羞愧不已。在他看來,王棣雖未到任,卻是花了心思了解本縣情況的,自己先到,卻連本部下屬都完全指揮不動,實在是……對武都頭不免有些懊惱。

他又哪裡知道王棣心中所想,這武鬆武都頭……有名的很呐。

“清河,大名,兩地相距二百餘裡,武鬆跑來大名做這都頭也算不上稀奇……”王棣嘟囔幾句:“卻不曉得這大名府周遭有無大蟲出沒,打虎英雄總得有用武之地呀。”

他又想起一事,在東京時久仰禦拳館教頭周侗之名,曾登門拜訪過,卻是一個貌不驚人的精瘦老頭,眼神倒是犀利的緊,叫人不敢直視。

雙方文武殊途,原本是沒甚可交流的。王棣乾脆開門見山的打了一套達叔傳授的拳法讓周侗指正。周拳師很是識貨,一眼就瞧出這套拳法是龍虎山張天師一脈的武技,卻多了淩厲狠辣,無有花哨贅餘招式,應是揉合了軍伍中的格鬥術,殺傷力極大。

見周侗收了輕視之心,王棣這才將與蘇三、蘇八幾人的淵源說了說,畢竟這幾個都得過周侗授藝,算是記名弟子,非禦拳館的學徒可比。

一番交談下來,聽周侗親口說了教習的徒弟中,盧俊義、林衝、史文恭和武鬆幾個算是學的最好的,皆可獨當一麵。

好嘛,果然教了幾個梁山好漢呢。就是不曉得周拳師知道盧俊義犯事被通緝會是什麼反應。

這位元城縣三班都頭武鬆亦是周侗高足,因從師學藝差了好幾年,倒是沒見過蘇三、蘇八的,否則早該乖乖的給師兄行禮了。

略微走了走神,王棣一行在門子的恭送下進了縣衙。

地方政府的官員必須住在衙署內,乃是出於履行職責、方便工作、環境安全和廉政保密等多方麵的需要。

唐宣宗時,崔郢任京兆尹,發生了“囚徒逸獄而走”事件,皇帝遂“命造京兆尹廨宅”於衙內,並嚴申“京兆尹不得離府”。自此,州縣)官員必須住在縣衙。

當然,縣衙大院住的可不僅僅是主官及其家眷,屬僚、胥吏也多有在衙署就住。

元城衙署瞧著與“氣派”毫不沾邊,官不修衙嘛,卻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裡頭可是寬敞的緊。

王棣讓蘇三等人先去後院安放行李,他則隨著宗澤參觀參觀縣衙,自己這一畝三分地,總得先熟悉熟悉。巧的是,今日縣衙休沐,衙中官吏除了值班坐堂的寥寥數人,儘皆外出走親訪友忙私事,顯得很是冷清。

元城縣衙坐北朝南,有大門三間。

進入縣衙,首先映入眼簾是照壁,為青磚浮雕組成的一字型建築群,正中有一個形似麒麟的怪獸,叫“犭貪”,主要是警戒官員不要貪贓枉法。照壁對麵的牌坊叫“宣化坊”,它麵南書“菊潭古治”,麵北書“宣化”二字,是知縣每月的初一、十五宣講聖諭,教化百姓的地方。大門麵闊三間,明間為百米甬道的過道,東梢間的前半間置喊冤鼓一架,供百姓擊鼓鳴冤之用;西梢間的前半間立有兩通石碑,上麵刻著“誣告加三等,越訴笞五十”,更增加了縣衙的嚴肅性。

進入大門,就能看到寅賓館、衙神廟、三班院、膳館。過了儀門,是高大壯觀的縣衙大堂,大堂為單簷硬山式建築,建築麵積較大,堂前有寬闊的月台,堂內雕梁畫棟,彩繪清晰美觀。堂中有一暖閣,為知縣公堂。暖閣兩側分置仗、刀、槍、劍、戟、刑具等,也為知縣審理重大案件、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暖閣中間的八卦圖,精致優美,周圍的三十六隻白鶴栩栩如生,欲展翅飛翔。兩塊跪石上留下的跪坑格外引人注目,它體現了封建時代的威嚴和等級。大堂前甬道的兩側,東為吏、戶、禮房,西為兵、刑、工房,是衙門的職能辦事機構。大堂東邊為縣丞衙,西邊為主簿衙。

穿過屏門,即為二堂,是知縣調解處理一般案件的地方。過二堂就是三堂,是知縣日常辦公的地方,如果辦理的案件涉及機密,即在此審理。三堂後為後花園,已毀。衙內院落開闊幽靜,氣氛肅穆。院中植了株桂花樹,樹高三丈,枝葉繁茂,另有一株南天竹,四季常青。另外,在三堂的左右還有一個跨院,稱為東西花廳院,是知縣及其家眷飲食起居的所在。後麵有後花園,是知縣休憩娛樂和回避政事的地方。

整個建築群嚴格按照官衙監製和堪輿學說而建,體現了地方衙署座北麵南、左文右武、前衙後邸、監獄居南的傳統禮製思想。

走馬觀花地逛了一圈,王棣在三堂前停了下來這裡,便是他的書房了。

想了想,他走了進去,見書案上擺了文房四寶,當即往硯台裡注水研墨。

宗澤這是第一次見王棣現場寫字,心下對“三郎體”極是喜好並多有臨摹仿習,靜靜的站到王棣身旁,見他抬起筆來一揮而就,卻是一副對聯: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勿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稍一咂摸,宗澤雙眼發亮,讚了聲“好”,字好,內容更好。

“找人鐫刻在這三堂門口,也算是有警示之意。”王棣吩咐了聲,這副對聯忘了是在哪裡看到的,用在此處倒是極為應景。

宗澤趕緊答應下來,在他看來,王棣這幅手書假以時日定當價值不菲,對聯本身也定能流芳千古。狀元便是狀元,出手不凡,當真是沒得比的。

趁著後院還在安置,廚房尚在忙活的空當,王棣擺擺手讓宗澤坐下。

對元城縣的情況算是有了基本的了解,但顯然掌握的東西都是浮於表麵的,今後還有大把工作要做。

稍加思忖,他還是感覺縣裡的二把手有些捉摸不透,問道:“汝霖兄對秦縣丞了解多少?”

宗澤想了想,說道:“秦縣丞名叫秦敏學,常州人,父祖皆布衣,其熙寧九年取中進士五甲,嘗任潮州吉安縣丞,五年前調任本縣縣丞。發妻強氏,育有二人秦彬、秦梓。強氏殞後續弦王氏,去年又生一子秦檜。吾隻了解這些……”

他兀自有些羞愧,卻聽王棣失聲道:“秦檜……”


最新小说: 世界明星之王 規則怪談:我的妹妹不對勁 無限 考公後,我靠美食係統殺瘋 重生97,平平淡淡才是真 朱門辭:瑾王爺的仵作妃 神詭世界,我有特殊悟性 我在星際戰場撿天賦 山村野醫 火影:是,宇智波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