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見狀,心中暗喜,知道自己引起了王猛的注意,於是他緊接著說道:“將軍可知,此刻城西的攻勢不過是虛張聲勢?”
王猛終於抬起了頭,他的目光如炬,直直地盯著秦觀,仿佛要透過他的外表看到他內心的想法。過了片刻,王猛才緩緩開口道:“南楚小兒,想用這種手段逼我出戰?”
秦觀連忙搖頭,解釋道:“非也。將軍熟讀兵法,當知‘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如今孫登勢力氣數將儘,孫策遠在八閩抽不開身,孫臏新敗自顧不暇,將軍困守孤城,縱使能抵擋一時,又能撐多久呢?”
王猛冷笑:"秦瓊雖破黃山,逼退孫臏,可會稽城高牆厚,糧草充足,十萬守軍枕戈待旦。想讓我棄守城池,投效南楚,簡直癡人說夢!"
“將軍可知,為何秦將軍不直接攻城?”秦觀突然反問,他的聲音不大,但卻帶著一種讓人無法忽視的力量。
王猛聞言,眉頭微皺,似乎對這個問題有些意外。他凝視著秦觀,沉默片刻後,緩緩說道:“這是為何?”
秦觀微微一笑,解釋道:“並非秦將軍不能攻城,而是他不願如此。將軍您治下的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若因一場血戰而導致生靈塗炭,這絕非將軍您所期望的,亦非秦將軍所追求的。”
這番話如同一道清泉,流淌進了王猛的心中,觸動了他內心深處的柔軟之處。他的神色微微緩和,原本緊繃的麵容也漸漸鬆弛下來。
秦觀見狀,心中暗喜,知道自己的話已經起到了作用。他趁熱打鐵,繼續說道:“如今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孫登胸無大誌,隻知貪圖享樂;孫策剛愎自用,難以成大事。此二人皆非明主。而南楚雖然尊崇霸王項羽,但實際上卻是氏族共治。大人您心懷天下,誌在山河一統,希望能讓百姓免受戰亂之苦。若大人您加盟南楚,以您的才能,他日必定能夠入主內閣,鼎定東南,護一方百姓安寧。”
他稍稍停頓了一下,觀察著王猛的反應,然後接著說:“而且,若得將軍之助,他日南楚功成,大人必能青史留名。即使不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至少也能不負一方百姓,為他們帶來安寧和福祉。”
王猛沉默許久,突然起身走到窗邊,望著遠處城西方向閃爍的火光:"秦觀,你可知我為何效命孫登?二年前,我流落江東,是孫登收留了我,贈我兵法,助我成名。這份恩情,我不能忘。"
"將軍重情重義,令人敬佩。"秦觀神色誠懇,"但孫登並非守成之主。如今南楚勢大,若將軍執意抵抗,不僅會讓將士白白送命,更會讓百姓遭殃。將軍若能歸降,秦將軍承諾,會妥善安置孫氏族人,保會稽百姓平安。"
窗外突然響起急促的馬蹄聲,一名親衛策馬而來:"將軍!城西敵軍攻勢突然減弱,似有撤退跡象!"
王猛臉色一變,轉頭看向秦觀:"你們果然是聲東擊西!"
"將軍明鑒。"秦觀並不慌亂,"秦將軍此舉,正是為了給將軍思考的時間。若將軍不願歸降,我們即刻退兵,三日後再決勝負。但那時,孫策援軍一到,勝負難料,必將死傷慘重,實非將軍所願。"
書房內陷入死寂,隻有燭火偶爾爆響。王猛背著手來回踱步,良久,他突然停下:"罷了,我要見秦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秦觀心中一喜,卻仍保持鎮定:"將軍放心,秦將軍已在城外十裡處設下營帳,隨時恭候。隻是..."他頓了頓,"為表誠意,還望將軍不帶護衛,隻身前往。"
王猛大笑:"好!就衝你這份膽識,我便信你一次!"
次日清晨,陽光灑在會稽城的城牆上,城門緩緩地打開。伴隨著沉重的聲響,王猛身著一襲銀光閃閃的戰甲,騎著一匹高頭大馬,獨自出城。他的身影在晨光中顯得格外威武,仿佛一座不可撼動的山嶽。
遠處,秦瓊率領著一眾將領早已等候多時。當他們看到王猛的身影時,秦瓊親自上前迎接,他的步伐穩健而有力,透露出一種自信和威嚴。
“久仰王將軍大名,今日得見,真是三生有幸!”秦瓊拱手說道,他的聲音洪亮而清晰,帶著對王猛的尊重和讚賞。
王猛勒住韁繩,停在秦瓊麵前。他的目光如炬,凝視著眼前這位威名赫赫的將領,眼中閃過一絲讚賞。
“秦將軍,我王猛今日前來,是希望能與你達成一個協議。”王猛的聲音低沉而堅定,“隻要你能信守承諾,善待孫氏族人,保會稽百姓平安,我王猛願率眾歸降!”
秦瓊心中一喜,他深知王猛的實力和影響力。如果能得到他的歸降,不僅可以避免一場血腥的攻城戰,還能為自己的勢力增添一員得力乾將。
“將軍放心!”秦瓊連忙說道,“我秦瓊向來言出必行,會稽百姓和孫氏族人都會得到妥善的安置。從今往後,你我共扶這一方山水,共護這一方百姓!”
說罷,秦瓊伸出手,緊緊握住了王猛的手。兩人相視一笑,彼此的信任在這一刻得到了確認。
就這樣,一場原本可能會血流成河的攻城戰,因為秦瓊的膽識與謀略,化作了一場兵不血刃的歸降。會稽城的百姓們也因此免受戰亂之苦,迎來了新的和平與安寧。
消息傳開,江東震動,孫策聽聞後,氣得摔碎了手中的茶杯。而秦觀,也因這一功績,在南楚軍中聲名鵲起,成為秦瓊麾下不可或缺的謀士。
會稽城上,王猛的帥旗緩緩降下,取而代之的是南楚的戰旗。隨著旗幟飄揚,孫登麾下73城歸楚,南楚自此與東吳隔太湖而治...
喜歡百世爭渡之苟全性命請大家收藏:()百世爭渡之苟全性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