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誌才整衣而出,見嚴綱滿臉挑釁,心知必有變故。他鎮定地帶上王肅和十名親隨,隨嚴綱來到校場。
校場上,公孫瓚高坐將台,兩側將領肅立。場中央豎著十個箭靶,最遠的足有二百步。
“戲先生,"公孫瓚高聲道,”聽聞並州軍近年來戰力大增,今日特請貴屬展示一二。
戲誌才心中了然,這是公孫瓚要試探並州實力。他環顧身後親隨,一名年輕騎兵挺身而出:“末將願試射!”
這騎兵名喚張嶷,是趙雲親手調教的神射手。隻見他挽弓如挽弦月,射箭如放星矢,連發十矢,箭箭正中靶心。最後一箭更是一箭雙雕,穿透兩個靶子。
校場上一片嘩然。公孫瓚臉色微變,揮手道:“嚴綱!”
嚴綱應聲而出,手持長槍躍馬入場。他槍法淩厲五行勁運用巧妙,猶如鳳凰展翅,百鳥鳴叫朝拜。一套“百鳥朝鳳”使得滴水不漏,引來陣陣喝彩。
戲誌才正思索如何應對,忽聽驛館方向傳來一陣騷動。一隊騎兵疾馳而來,為首者白袍銀槍,正是趙雲!
“子龍來遲,請戲先生恕罪!”趙雲翻身下馬,向戲誌才行禮。
公孫瓚見趙雲突然出現,眼中閃過驚訝與欣賞:“這位就是常山趙子龍?”
趙雲抱拳:“末將趙雲,見過公孫將軍。”
“好!”公孫瓚拍案而起:“久聞趙子龍槍法如神,今日可願與嚴綱切磋?”
趙雲看向戲誌才,見後者微微點頭,便拱手道:“請嚴將軍指教。”
校場中央,趙雲與嚴綱相對而立。嚴綱率先發難,長槍如毒蛇吐信直取趙雲咽喉。一路火花帶閃電還有幾朵浪花變成的青蛇撲向趙雲。正是嚴綱融合五行勁,創造出的招式,“水火相容”。趙雲身形微側,亮銀槍後發先至,一一點滅了青蛇一道槍罡飛出引走火花閃電。槍尖點在腕上。嚴綱吃痛,槍勢頓挫。
兩人交手三十餘合,趙雲始終遊刃有餘,卻故意留手不使殺招。最後以一記趙雲“回馬槍”一條入雲龍一路撞翻嚴綱的青蛇幾尾扇飛火花閃電,一槍挑落嚴綱頭盔,隨即收槍後退:“嚴將軍承讓。”
嚴綱麵紅耳赤,卻不得不服:“趙將軍武藝高強,末將佩服。”
公孫瓚大笑:“好!果然英雄出少年!"他轉向戲誌才,"戲先生,今日天色已晚,明日我在府中設宴,再詳談合作之事如何?”
戲誌才深施一禮:“恭敬不如從命。”
當夜,公孫瓚府中燈火通明。酒過三巡,公孫瓚終於切入正題:“戲先生,聯合剿匪之事,你有何具體提議?”
戲誌才放下酒杯,從懷中取出一幅地圖鋪在案上:“將軍請看。鮮卑主力盤踞在此處山穀,烏桓則活躍於這片丘陵。我建議,幽州軍從東麵進攻,並州軍自西包抄,形成合圍之勢。”
關靖補充道:“還需防備單於蹋頓增援。”
“正是。”戲誌才指向地圖一處隘口,"此處可埋伏一支奇兵,由子龍將軍率領,專候蹋頓援軍。"
公孫瓚凝視地圖良久,突然拍案:“好!就依此計!”他舉起酒樽:“為幽並聯盟,乾!”
酒宴散去時,公孫瓚親自送戲誌才到府門外。秋風拂麵,他忽然歎道:“吳並州有戲先生、趙將軍這等人才輔佐,難怪並州蒸蒸日上。”
戲誌才謙遜道:“公孫將軍雄才大略,白馬義從威震北疆,才是真正的國之棟梁。”
公孫瓚大笑,拍了拍戲誌才的肩膀:“明日我便派關靖隨你回並州,與吳刺史詳定盟約細則。"他頓了頓,壓低聲音,"聽聞程昱先生已赴西涼聯絡董卓?"
戲誌才心中一凜,麵上卻不露分毫:“將軍消息靈通。確有此行,意在共剿邊境流寇。”
公孫瓚意味深長地看了他一眼:“董卓此人...罷了,祝程先生一路順風。”說完轉身回府。
回到驛館,戲誌才立即修書兩封,一封飛鴿傳書給吳笛彙報進展,另一封密信派人快馬加鞭送往西涼,提醒程昱小心董卓。
三日後,戲誌才帶著關靖和公孫瓚的親筆盟書,在趙雲和五十騎兵護衛下啟程返回並州。薊縣城樓上,公孫瓚望著遠去的隊伍,對身旁嚴綱道:“並州崛起之勢不可擋,我等需早做準備。”
與此同時,程昱一行正穿越隴山險道,向金城進發。他收到戲誌才密信後,眼中閃過一絲凝重,對隨從道:“加快行程,務必在五日內抵達金城。”
秋風蕭瑟,北疆三股最大的勢力即將形成一種微妙的平衡。而在並州學院內,淩雲正盯著丹爐中翻滾的藥液,喃喃自語:“再提高一成純度,就能多裝備五百精兵了...”
秋風卷起黃沙,西涼大地蒼茫遼闊。程昱一行十餘人,風塵仆仆地抵達金城。城門前,西涼鐵騎列陣而立,刀槍寒光閃爍,肅殺之氣撲麵而來。
“來者何人?”守城校尉冷聲喝問。
程昱翻身下馬,拱手道:“並州使者程昱,奉吳州牧之命,特來拜會董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