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的經曆讓他明白,老百姓的力量不可小覷。就像水一樣,既能載舟,也能翻船。如果百姓活不下去了,那後果不堪設想。
當年老朱就是靠這股力量推翻舊朝、建立明朝的。他知道創業維艱,所以特彆擔心這種動蕩再發生。因此,他對老百姓向來很照顧。
不過,就算如此,朱雄英也清楚,大明百姓的日子其實也沒好到哪去。皇帝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完全是兩碼事。在老百姓心裡,隻要能安心種地就滿足了。至於朝廷嘛,在普通人看來,少管點事就是好事。
但對朝廷來說,這根本不可能。明朝剛成立時,北邊遊牧民族的威脅一直很大。為了長久安定,朝廷不得不常年派兵駐守邊境。
打仗就得花錢,而這些錢全壓在地方上,老百姓負擔很重。即使現在國家富強了,朝廷的胃口也越來越大。
這些年朝廷一直在對外擴張,打仗需要大量糧草和人力,這些都得靠百姓供給。雖然明朝打贏了不少仗,也賺了些外快,但這些錢最後都進了國庫,與普通百姓無關。
可以說,朝廷越強大,百姓的壓力就越大。權力越大,對地方的控製就越嚴,老百姓受的壓迫也就越深。要是朝廷能力稍弱些,情況或許還好一點。
天下的百姓啊,其實也沒比以前差太多。
朱雄英對朝廷慢慢熟悉後才發現,原來朝廷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樣。
以前大家覺得皇帝很早就得起床,六點開早會,兩小時後大臣們再去上班。可實際上呢?
聽這說法時,朱雄英挺驚訝。心想:皇帝和大臣們原來這麼累啊!做皇帝也不容易,還是當王爺舒服,什麼都不用管。
可真接觸老朱後,才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皇帝確實要早起上朝,但上完朝還能回去補覺。畢竟皇帝沒什麼固定工作時間,想怎麼安排都行。
而且啊,並不是每天都要上朝。就算是曆史上最勤快的老朱,也不是天天上朝。要是皇帝不想上,就能歇一天。甚至有些皇帝一個月都沒幾回上朝,上朝次數就更少了。
很多人以為古代上朝就像學校開會一樣,其實不是。朝廷不是討論問題的地方,而是公布結果的地方。朝廷得到消息後,會讓幾個信得過的大臣商量,定下來後再公開宣布。
電視劇裡那種大臣突然提議的事,現實中基本沒有。
突然有人上奏,這種情況很少見。朝廷本來就有遞奏折的規矩,就算有些大臣有問題,也能通過奏折解決,不會在早朝時突然開口。
曆史上要是真有人像電視劇裡那樣隨便提問題,結局一般都不好。畢竟朝堂上有那麼多大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要是都拿出來討論,早朝根本開不完。
大家都挺討厭這種拖堂的。朱雄英雖然一直在外麵,但對朝廷的事也略知一二。按規定,大臣想在早朝發言要先向皇帝申請,得到允許才行。
其實早朝隻是走過場,提議和解決方案早就定好了,隻是走個形式說一下。正常情況下沒人會真的討論這些。再說,站在後麵的臣子根本聽不清皇帝說什麼。
朱雄英明白後才意識到,很多事不過是做做樣子,大家根本不知道皇帝具體說了什麼。
可儘管如此,這些人還是裝出一副聽得特彆認真的模樣。
畢竟,在朱雄英第一次經曆這樣正常情況時,也是一頭霧水。
他完全蒙了。
為什麼呢?
因為朱雄英發現,有些大臣不停地點頭。
好像在讚同皇帝說的話一樣。
但皇帝根本就沒說什麼重要的內容。
等到他明白真相後,
就覺得那個場景真是搞笑至極。
實際上,這個時代根本沒有普通話這種說法。
就連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也沒普及普通話,隻是推行了“書同文、車同軌”,把中原全盤統一了。
這樣一來,大家用同一種文字交流就容易多了。
然而,
華夏各地的語言卻沒統一。
不少來自不同地方的大臣說話口音很重,
其他人根本聽不懂。
在朝堂上沒法寫紙條交流。
那些大臣說的話旁人完全摸不著頭腦。
如果讓他們公開講話,
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種煎熬。
正因為如此,
古代朝廷裡出現了一種怪現象:
有的大臣經常上朝,
卻還不太認識皇帝。
因為低級官員隻能站在最後麵,
連皇帝長什麼樣都看不見。
很多時候朝會就走個形式而已。
所以一些大臣即使來了好多次早朝,
還是認不出皇帝是誰。
如今臨安皇宮門口也差不多是這個狀況。
很多人都不認識趙椹。
一是過去沒人有機會接近皇帝,
二是趙椹一直待在深宮裡,
更彆提跟大臣們見麵了。
今天他突然現身,
對臨安城裡的百姓來說挺新鮮的。
甚至有點不可思議。
現在竟然看到皇帝和宰相當麵對峙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也有點期待。
以往皇帝被嚴密保護著,
老百姓根本沒機會見到皇帝。
在臨安城裡,誰也沒見過皇帝和大臣當眾爭吵的場麵。過去皇帝出宮時,那些黑雲都的侍衛總是密密麻麻地圍著,老百姓根本看不見皇帝長什麼樣。
可現在完全不同了,黑雲都的人少了很多,還分成兩撥,保護皇帝的侍衛也不多了,大家都能站在遠處看熱鬨。
趙基和賈似道正麵對麵站著,城裡好多百姓和一些官員聽說後都跑來看,圍在外麵指指點點。有人說:“皇帝到底會怎麼做?這事真讓人期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