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山蜀水間,每個孩子的童年,或許都被爺爺奶奶用“麻老虎”嚇唬過:“再不好好吃飯,麻老虎就來把你抓走啦!”
神奇的是,這種嚇唬小孩的說法,並非蜀地獨有。
老人們口中那神秘的“麻老虎”,其實指的就是豺。
李乘風曾親眼見過豺,據他所言,之所以叫麻老虎,是因為豺堪稱老虎的克星,傳說麻老虎能獵殺老虎。
豺的腦袋形似馬頭,所以也被稱作馬老虎,有些地方還叫驢頭狼。
在深山老林裡,隻要有豺出沒,老虎都不敢肆意吼叫,妄稱自己是“百獸之王”。
按李乘風的描述,豺體型和狗差不多大小,身披黃毛,長著馬頭,拖著長尾,行動敏捷迅速,喜好群體行動,常常一群一群地出沒。
小的豺群有七八隻,大的能多達三四十隻。
在山林中,它們一隻跟著一隻四處遊蕩。豺既喜歡捕食老虎、野豬,當然,老虎和野豬也有能力反製它們。
單隻的豺戰鬥力並不突出,可一旦數量增多,老虎、野豬這類猛獸也隻能望風而逃,稍有猶豫就會被群起而攻之。
傳說,豺群追捕老虎時,會縱身跳上虎背,先用鋒利的爪子抓瞎老虎的眼睛,讓老虎喪失行動能力。
隨後,它們便開始撕咬老虎的屁股,扯出老虎的腸子,先吃內臟,再分食其他部位。
捕食野豬時也是如此,一隻率先發起攻擊,一群圍上去撕咬,還有專門放哨警戒的。
它們甚至會在野豬常走的路徑上設伏,等野豬路過時,突然發動襲擊將其捕殺。
宋陽接觸打獵的時間不長,這些年山裡的豺仿佛一夜之間消失了,他從未見過豺,也沒見過山裡的老虎。
所以不確定豺是否真有與老虎一較高下的實力,但他十分確定,豺群作戰時極為厲害,且手段凶殘。
此刻,望著眼前這七八隻豺,宋陽頓時警惕起來,這種警惕甚至超過了那次在蓼葉村夜遇狼群。
然而,當他看清豺群分食的獵物時,內心再也無法平靜。
三隻豺正奮力撕扯著一塊皮肉,它們各自往後用力,身體都躬成了弓形,那塊皮肉被拉扯得緊繃筆直。
宋陽定睛一看,那皮肉呈現黑白兩色,竟是大熊貓的。
他再仔細觀察,還有幾隻豺也在撕扯獵物,更多的則在樹下嬉戲打鬨、翻滾玩耍,另外兩隻豺正緊緊盯著樹梢。
宋陽順著它們的目光望去,在一棵葉子掉光的青岡樹細梢上,一隻熊貓幼崽正緊緊抱住離地四五米高的樹枝。
通過彭世文留下的資料,宋陽知道,上樹是大熊貓三個多月大時就開始學習掌握的生存技能,它們借此躲避敵害,尋找水源和食物。
自古以來,大熊貓就有“食鐵獸”的威名,那可是貨真價實的猛獸,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能在山林中稱霸。
實際上,彆說是大熊貓,哪怕是老虎、豹子等猛獸,在幼年時期,也極有可能淪為其他野獸的腹中之物。
更何況,大熊貓生活的區域,同時也是豹子、豺、狼、羚牛等動物的棲息地,這些動物都能對大熊貓構成嚴重威脅。
眼前的場景,宋陽一看便知,一隻帶著幼崽的大熊貓遭遇了豺群。
儘管大熊貓擁有一口咬斷豺的牙齒、一巴掌拍死豺的能力,但麵對身形更為靈巧、一躍可達三米高的豺群不斷襲擾,加之還要保護幼崽,最終寡不敵眾,慘遭分食。
而且,這隻大熊貓的血肉早已被吃光,連皮都被撕扯得七零八落。初步判斷,這場獵殺至少發生在一天前。
而這隻大熊貓幼崽,隻能無助地待在樹上,不敢下來,也不知被困了多久。
它用兩隻前爪緊緊抱住細樹枝,時不時衝著樹下發出汪汪或吱吱的叫聲,聲音柔弱,滿是恐懼與無助。
或許是在樹上待得太久,幼崽似乎有些體力不支,好幾次差點從樹枝上掉落,好在及時揪住樹枝才穩住身形。
很明顯,它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了,必須儘快實施救助。
宋陽再次將目光投向豺群,端起手中的雙管獵槍,卻發現這些豺分散在四周。
身旁的獵狗發出低沉的怒吼,他這才注意到,不知何時,另外兩隻豺已經繞到一側的樹林中,正朝著這邊窺探。
原來一共有十隻豺,這兩隻莫非是放哨的?它們可真夠狡猾的!
宋陽雖然沒有對付豺的經驗,但他有應對狼的辦法。
這些豺的凶悍程度不遜色於狼,不過隻有在群體行動時才會產生巨大威脅,若是單隻,彆說是宋陽,他的四條獵狗中隨便哪一隻,都有能力與之抗衡。
他倒也不太擔心,畢竟眼前隻有十隻豺,如果是二三十隻的大群,他可就不敢輕易招惹了。
豺群似乎察覺到了危險,看到宋陽抬槍,那兩隻放哨的豺立刻發出尖銳的叫聲。
幾乎就在叫聲響起的同時,其餘的豺紛紛丟下爭搶的食物,在樹林中竄跳奔逃,並不時朝著宋陽所在的方向張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與其他受驚後立刻逃之夭夭的野獸不同,這些豺毫無懼意,雖然四處奔逃,卻並未跑遠,而是在附近的樹林中穿梭,絲毫沒有離開的打算。
宋陽哪會對它們心慈手軟,他將槍口瞄準離自己最近、正朝他張望的那隻豺,果斷扣動扳機。隨著一聲槍響,淒厲的叫聲傳來,那隻豺應聲倒地,不停地蹬著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