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油渣可是個寶貝,但凡三十歲往上的人,大多都知道它。
說白了,油渣就是提煉豬油後剩下的那部分,是炸得乾巴巴的肥肉。
放到現在,很多人覺得油渣膩口,可在缺肉的往昔,它卻是難得的美味。
豬油炒菜香氣撲鼻,油渣也不能浪費。
最簡單又最美味的吃法,就是在剛出鍋的油渣上撒上一點椒鹽,趁熱吃,又香又脆,讓人回味無窮。
對於像宋陽這樣在山裡打獵、采藥的人來說,豬油和油渣更是不可或缺,同時也十分珍貴。
這一年多來,宋陽去的地方大多是當天就能往返的,除了帶點乾糧,早、晚飯都在家吃。
實際上,山裡的獵人到了冬天,一般會四五個人結伴進山。
為了有更多收獲,短則七八天,長則大半個月,甚至一個多月才出山。
同行的人裡會安排專人負責背物資和做飯。
出發前,大家會多煉些豬油,用豬油拌著油渣炒上幾大罐鹹菜和辣椒,把剩下的豬油也帶上,再準備些火燒饃、苞米麵之類的。
在打到獵物之前,這些就是獵人們冬日進山的主要口糧。
豬油遇冷很快就會凝結,便於保存還不容易灑出來,關鍵是豬油熱量高,吃了豬油做的飯菜,能迅速補充消耗的體能。
米倉山北麵雖有秦嶺阻擋,但這裡的冬天依舊寒冷。
時常能看到冷氣順著山脊傾瀉而下,仿若流動的雲彩。
山裡更是冰天雪地,氣溫比山外還要低十多度。
到了後世,城裡人進山是為了休閒旅遊,從這個山口進,再從那個山口出,這叫穿越。
一群男男女女吃飽喝足後在野外宿營,帶著高山專用氣罐、防風帳篷、防潮睡墊、保暖睡袋,裝備齊全得像特種兵,有時候男女還會“混帳”。
可在如今這個年代,獵人進山哪有這些高級裝備,他們唯一能依靠的就是火!
獵人進山是為了打獵,不是遊玩獵奇,所以除了必要裝備,他們不會帶任何多餘的東西。
爬過山的人都清楚,到最後恨不得扔掉所有東西,空手前行。
更何況獵人越往後走,背負的東西會越多,因為還要帶著獵物一起走!
所以,即便要在山裡待大半個月,真正的獵人身上除了厚實的衣服、一塊油布和狩獵工具,再無其他累贅物品。
一般在天黑前一兩個小時,獵人就得找地方過夜,這個地方必須能避風避雨,比如石崖下或石窟裡。
選好地方後,他們就會生一堆火。
剛開始,火堆不用太大,能把豬油做的飯菜熱透,或者烤些獵物就行。
獵人的晚餐豐富又簡單,說豐富,是因為有各種山珍野味;說簡單,是除了鹹菜、火燒饃、苞穀麵糊糊,就是肉。
這樣的“篝火晚宴”絕對少不了酒,而且都是自己釀的高度苞穀酒,一般在捕獲獵物的當晚拿出來“開壇”慶祝。
當然,大家不會喝得酩酊大醉,一來要防備野獸侵襲,第二天還要爬山涉水繼續打獵;二來酒就帶了那麼多,敞開了喝,後麵就沒得喝了。
酒足飯飽後,大家聊聊天,就該睡覺了。
這時,就得把火生大,大概要有三個桌麵那麼大。
那塊油布就派上用場了,它其實就是一塊簡單的防潮墊。
有了鋪的,那蓋什麼呢?很簡單,就是自己身上厚實、老舊甚至有些破爛的棉衣褲,蓋上外套,就能在冰天雪地的山裡過夜了。
有這堆火,早上起來每個人都能睡出一身汗!
就像眼前這個石窟,裡麵搭了簡易木床,還放著厚實的鋪蓋和雨衣雨鞋,一看就知道,這裡的主人絕對不是獵人。
山裡很多人家根本拿不出這些東西,在大多數人還披著蓑衣、油布擋雨的年頭,山洞裡的這些可都是高檔貨。
再加上這裡出現了半自動步槍……宋陽想來想去,都想不明白住在這洞裡的是什麼人。
他總覺得這事透著古怪,能肯定的是,住在這裡的絕不是打獵采藥的人,誰會閒著沒事在深山石窟裡搭木床呢?
打獵、采藥都是四處遊走的活兒,不會費心思在一個地方長時間停留。
還有那些酒瓶子,山裡人進山,哪會帶這些花錢買的“好酒”,都是自家釀的苞穀酒,勁兒大夠烈。
難道是逃犯?有些犯了事的人,為躲避追捕,會藏進山裡。
上輩子,宋陽就聽說過有人藏在山裡十幾年,後來又犯了大案才被發現抓捕。
也有可能是盜墓賊!可這附近,沒聽說有什麼大墓啊……看著山溝裡的積雪,自下過那場大雪後,這幾天再沒下過,雪上麵也沒有任何人走動的痕跡。
宋陽估計,住山洞裡的人應該在下雪前就離開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回來。
想不明白就不想了,宋陽可不願給自己找麻煩,他隱隱覺得,這些人不是什麼好人。
他沒再多做停留,繼續朝著自己設陷阱的地方走去。沒想到,剛找到自己在深山設的第一個陷阱,宋陽就有了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