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五、治亂重源是農耕_夢回尼安德特時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夢回尼安德特時代 > 一百零五、治亂重源是農耕

一百零五、治亂重源是農耕(1 / 1)

當前,尼國的農業飛速發展,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快速替代畜牧業、狩獵業在全國的占比,而新生的原始王國尼國,也在成為一個成熟農業帝國的高速公路上飛奔。新的麵食不斷湧現,新的豆類食品被發明,人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農耕的強大威力——畝產遠超放牧的收益,在王畿和各侯國統一組織開墾的同時,不少家庭也開始自發地投入農業生產,四處尋覓種子,並學著開始改造自家牧場為農田,並大力耕種。

在我的前世,中國是農業大國,也是自農業誕生以來最依賴農業的帝國之一,農興則國強,農衰則國滅。因此,曆朝曆代大都以農為本,以食為天,從而塑造了古典中國最重要的特質之一,這其中,土地肥力是決定農業產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古代,由於受到傳統文化各方麵影響,人口持續增長,除非大的災害或戰爭發生,否則基本不會停止。而更多的人口則對食物產量尤其是糧食產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古代政治家們曆來安定天下的“法寶”都是在如何增加耕地麵積、增加畝產、減少分配不公這三個方麵方麵絞儘腦汁,其中前兩個是“做蛋糕”問題,第三個是“分蛋糕”問題,本質上是在人口不斷增長糧食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既要增加糧食總量,又要以相同糧食量儘量養活更多人,如此方能儘力延續王朝壽命,延緩崩潰的到來。

前世,增加耕地麵積的主要方法有開拓國土占據農業區、製定優惠政策開墾荒地、革新農業技術以增加土地適應性(如水車、筒車的發明使高地變得可開墾)等方法,原理相對簡單。增加畝產的主要方法為滿足作物生長所需條件並儘可能優化,如充足光照(古人很難乾預)、充足水源(高度依賴自然條件,人工技術可適量補充)、減少病災蟲害(依賴農業技術)等,原理均偏技術性。

此外,還有一個曆史上長期困擾華夏帝國,將來也必然困擾尼國發展的大事——土地物質含量,也是影響畝產最重要的方麵之一,且除技術性外,還有一定的社會性乃至政治性。土地物質含量多寡,即土地是否肥沃直接決定了整個國家的糧食產量,而對於古代農業帝國來說,農業生產是整個國家最重要的事務,糧食產量既是國家穩定的保證,也是抵禦外侮的力量之源。因此,土地物質含量的變化同王朝的興衰緊密聯係在一起,而破解農業帝國治亂循環的密碼之一,就在於弄清土地物質含量的循環往複。

對於土地來說,即使肥料使用率再高,每次收獲後將收集的的全部排泄物、殘渣、秸稈、雜草、蟲類等剩餘物均充分發酵後肥田,仍然無法做到土地物質100%回流,主要原因一是非百分之百收集導致的土地物質的緩慢流失。土地中產出的作物,會有少量被風力、水流等帶走,且隨著人畜遷移,部分糞肥也無法完全流回土地,這導致即使不斷施農家肥而不補充外來物質,土地物質含量仍會緩慢流失,隻是速度緩慢許多。二是部分元素無法回流導致的養分不足。許多特定的元素或物質不包含在剩餘物中,無法通過肥料重新進入土地,導致土地養分不均。三是人口增長和財物增加導致的物質無法回流。王朝初建時,人口、財富較少,土地比較肥沃,王朝中期人口量數倍於初期,消費的財貨數十倍於初期,這些多出的人和貨物大都產出自土地,人自不必說,全身的物質全部來源於土地。而如布帛、木製品、皮具、角具、鬃毛製品這些土地中直接或間接獲得的物品,在世數十年乃至上百年都不會腐爛,因此也長期不能流回土地,這導致王朝中後期的土地總體肥沃程度不可避免地低於建國初期。四是商貨出超導致的物質不可逆流失。農業帝國發展到一定階段,商品經濟飛速發展,對貨幣的需求量大增,此時商人們都傾向於向海外輸出商品以換取足量重金屬貨幣,這導致土地產出的貨物流入海外(尤其是我國輸出的茶葉、絲綢等商品完全產自耕地,隻有瓷器不是),而換回了大量金銀銅等無法回流土地的金屬,該流失的不可逆導致了土地加速貧瘠。

隨著統一的農業帝國不斷發展,全國土地的平均肥沃程度不斷降低使單位畝產下降,再加上人口暴增使人均耕地麵積下降,導致糧食總量和人均糧食均不足,進而引發政治危機、社會動蕩和軍事實力下降,最終導致大廈傾倒。而經曆了大亂之後,由於人口大量死亡,財富大量湮滅,這些物質全部通過腐爛和焚燒進入了土地,使新的王朝建立初期全國土地重新變得肥沃,畝產提高,再加上人均土地麵積擴大,從而拉起一波新的增長和盛世。這就是華夏大地上如影隨形的王朝周期律,或稱“治亂循環”。

以明朝為例,按照學者估算,南北方加權平均後每年畝產約343斤,每人每天大約需要1斤糧左右,其他蔬菜、肉類、油脂大概也需要等同於1斤糧的量,因此理論上,在明朝的產量下,2畝地能夠養活一人(元甲國王羨慕啊羨慕!)。但學者估計,萬曆、天啟朝時期,全國實際人口可達2億人,人均土地麵積尚能達到4畝。在這樣的情況下還出現了席卷天下的流民潮,從側麵也說明了畝產有所下降。

在東亞這片土地上,土地物質含量總是在200—300年時趨於貧瘠,這也符合“自古華夏三百年一大劫”的論述,大一統王朝遭遇劫難的時候,大都是土地物質含量達到低點、產量嚴重下降的時期。在春秋戰國之前,國家麵積、規模較小的時候可以通過“盤庚遷殷”這樣的操作再續300年壽命,因此後三代王朝(夏、商、西周)都擁有超過300年的國祚,殷商甚至通過遷都而擁有了兩個300年國祚,而自秦之後,大一統的農業帝國占據了周邊全部產糧區,無論是北部的荒漠、南方的雨林、東麵的大海、西界的高原,都無法再給帝國提供多餘的糧食,隨著人口逐漸變得擁擠,最終不可避免地落入“馬爾薩斯陷阱”,駛向毀滅的深淵。

而農業帝國如何對抗土地的緩慢貧瘠呢,這個問題隨著尼國徹底成為農業帝國,並經曆人口爆發式增長、土地開發到極致以後,同樣會成為製約乃至毀滅尼安德特帝國的重要因素。

一個是擴大土地增加休耕率。儘力擴大可耕土地麵積(包括擴大可耕國土和開發現有國土的“生地”),增加人均耕地量,緩解糧食壓力,從而令更多的土地可以進入休耕期,緩慢恢複肥力。休耕可以使土地全方位恢複,比大量施肥效果更好。其次是儘可能進口更多與土地相關的商品。針對部分財貨無法及時還田導致土地貧瘠的問題,可以鼓勵多進口農產品或農副產品,用其他國家地區的土地物質來補充我國土地物質,彌補我出口絲綢、茶葉等大宗貨物損失的土地物質。同時,出口貨物應儘量選擇非農耕所的產品,即礦石產品如瓷器、鐵器等,這同樣對手工業、製造業提出了更高要求。再次是儘力控製人口增長。這一條極難做到,尤其是在我國古代的文化背景下更難,也從未有哪個朝代做到過甚至開始做過,但這對於古代農業帝國才是治本之策。前兩條隻能延緩崩潰的到來,把300年國運延續成400年而已。若人口無序增長,即使占領全世界,也逃脫不了崩潰的結局。至於更加釜底抽薪的辦法,就隻能靠著推動農業帝國進入工業時代、信息時代來實現了。

最終,土地物質含量周期律的終結者必須跳出農業帝國的思考邏輯(正如那個國都與邊境問題,亦或是方便麵和外賣的關係問題),那便是工業化肥。工業化肥的出現,土地物質可以隨時量產並補充,徹底終結了土地物質含量流失對古代國家的限製,乃至土地上的“治亂循環”。糧食生產不再是問題,國與國之間的對抗也從土地和人口的比拚,升級為生產製造能力的比拚,這是古典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包括尼國在內的人類農業帝國的最終歸宿。


最新小说: 神帝劫 學霸穿成惡雌後,全獸世瘋狂淪陷 我在美食副本篡位當BOSS囤貨 大乾暴君:諦聽天下 加入無限遊戲後,我天天尋寶 綁定美食係統,我在年代養娃致富 重生75:從火車乘警到京圈大佬 兩儀衍道經 惡女超會撩,四個大佬雄競修羅場 穿越七零,開局閃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