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壓內心的震撼,朱標沉思片刻後意識到,以藍玉的性格,即便自己英年早逝,朱元璋又打算讓允炆繼承大統,那麼藍玉的最終命運早已注定。
雖然令人震驚,但仔細一想,卻也在情理之中。
朱元璋嘴唇微動,卻未吐露一字。
儘管他早已察覺藍玉性格的缺陷,卻沒料到他的行為竟會變得如此跋扈張揚,毫無節製。
若他真懂得分寸,那麼在當時的局勢下,即便朱元璋為了允炆的繼位鋪路而清除諸多隱患,也會給藍玉留下善終的機會。
甚至在他離世之前,可以找個借口貶黜藍玉,待允炆登基後再重新啟用他,給予恩惠,繼續任用他也並非不可。
可這人偏偏一錯再錯!
“藍玉案牽連甚廣,許多人因此喪命,尤其軍隊受到的打擊最為沉重。
不少已培養的骨乾,也因此遭到清洗。
後來,燕王朱棣起兵靖難,雙方交戰時又損失了幾名將領……
最終,靖難之役告一段落。”
在靖難之役期間,為了防止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燕王對北方各部族放寬了控製,轉而采用較為溫和的策略。
北方的部族趁明朝內部紛爭之際再度崛起,並逐漸對朝廷表現出輕慢的態度。
特彆是當永樂帝派出的使節被這些部族殺害後,永樂帝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憤怒。
他派遣得力將領率精銳部隊前往討伐蠻族,為被殺的使節複仇。
然而,這次行動卻遭遇慘敗,全軍覆沒。
永樂帝震怒,決定再次組織力量征討蠻族,同時平定邊境隱患。
但環顧四周,他發現此時的大明已無合適的人選來擔任主帥,唯一稱職的隻有他自己。
於是,永樂帝親自領兵,揮師北上,橫掃漠北……
隨著韓成的敘述,朱元璋與朱標漸漸理解了朱棣為何會被任命為征北大將軍,並且為何屢次領軍北伐。
韓成說完後,壽寧宮偏殿陷入了短暫的寂靜。
“韓成,你告訴朕,老四……老四起兵是在什麼時候?”
朱元璋不知為何突然問起這個,隻是直勾勾地看著韓成。
韓成回答道:“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陛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改元建文。建文元年六月,燕王朱棣起兵靖難。”
前後竟然隻隔了一年時間?
朱元璋眉頭微皺,盯著韓成的眼神漸漸起了變化。
他猛地搖頭,語氣堅定:“不對!絕不可能是這樣!韓成,你一定對朕隱瞞了什麼!”
“陛下覺得何處不合?”韓成平靜地問道。
“太不合常理了!
若依你說的,朕死於洪武三十一年五月,而老四在次年六月就起兵,前後隻隔了一年光景。
朕既然立允炆為皇太孫,必定會全力栽培他,並為他的皇位掃清障礙。
朕定會告誡允炆不得對諸王下手,同時也會叮囑諸王循規蹈矩,不可妄動。
若非對自身的布局充滿信心,這些親王的問題,朕怎會坐視不管?”
朱元璋對此深信不疑,即便隔著遙遠的未來,他也確信自己絕不會疏忽。
“就算朕早逝數載,甚至五六年,這種事朕或許還能接受。可如今僅僅一年,這事情便發生,實在令朕難以置信!”
朱元璋目光如炬,已帶著幾分懷疑打量著韓成。
他甚至在揣測,韓成此舉是否彆有深意,意圖利用此事打擊老四。
韓成輕笑一聲:“聽上去像是編造的吧?但事實本就如此。
道理可以用邏輯構建,可現實卻未必如此。現實中發生的事,往往比這更荒誕。
您說得沒錯,陛下在這件事上早有布局。
建文帝未登基時,您便已仿照太子之例,讓他以皇太孫身份處理國事。
他也繼承了太子的仁厚風範。
對於諸王之事,您屢次叮囑,禁止兄弟相爭,強調諸王乃是守護大明的基石,尤其那些塞王。
朱允炆對此滿口應承,承諾依您的旨意行事。
然而,陛下剛駕崩,朱允炆甫一登基,便在黃子澄、齊泰這些智囊的輔佐下,著手推行削藩政策。
當月七月,即陛下駕崩不過兩月,便將周王罷黜,將其一家押回南京,貶為平民,流放至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