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穀隸屬晉中,名勝古跡甚多,著名的三多堂曹家大院和孔祥熙故宅就在這個地方,都是當地的高門望戶,建築很有特色。
曹家大院根據多福、多壽、多子的說法又名三多堂,是晉商曹氏家族建造的具有明清兩代風格的傳統民居。
從遠處看,曹家大院呈壽字型,由三座四層的堂樓組成,樓頂還分彆建有亭台。
大院分南北兩部分,東西並排著三個穿堂大院,上麵連接著三座三層高樓,內套15個小院,房舍有270多間。
曹家大院建築追求一種井然有序的風格,以中院門為中軸,左右建築基本對稱。以甬道為分割線,外院內宅分區明確又各成體係,各院間相對獨立又互相連通。
內宅中院從門到過廳到主樓重點裝飾,主次分明。
內宅院落由外向內漸次抬高,南倒座樓與北主樓遙相呼應,且重點落在主樓之上。
整體建築形成內外有彆、長幼有序,相對私密、相互連通的傳統秩序。
曹家大院西麵為花園,其餘三麵臨街。
臨街房屋均為內向一麵坡式,向內設窗,其中北麵臨街為高1.7米、長66米、寬8米的三座五開間三層大樓和兩座三開間二層樓,大院四周均由房屋和牆體封護,呈封閉結構。
大院內主要包括多子、多福、多壽三座宅院,以及一座戲台院。
地板磚用方磚鋪就,房梁角落用金粉描繪著工筆山水人物。
上一世的王鵬來過這個地方,也曾經研究過三多堂的房屋結構,對其建築的巧妙和繁華,歎為觀止。
沒想到,今世又來到這兒。
不過,他來這兒的目的不是為了參觀曹家大院,而是想購買太穀的壺瓶棗樹苗。
太穀壺瓶棗是太穀的特產,它得名於形狀,下大上小,中腰稍細,形似一隻紅釉瓶。
太穀壺瓶棗皮薄、肉厚、味甜、核小,是生食的良種,製成乾棗和酒棗更佳。
顏色深紅,單果平均重20克,大果50克以上,在後世的時候,深受市場的歡迎。
王鵬之所以這次主動答應過來送東西,一來是想想繼續換一點兒古董,二來也是想找一些壺瓶棗的樹苗,明年的春天栽到西山上去。
一夜無話,早上王鵬他們四人起來,在外邊找了個地方,練完拳後,才回到老二舅家吃早餐。
“老二舅,你知道這兒誰家賣壺瓶棗的樹苗嗎?”
“壺瓶棗樹苗,我沒聽說誰家在賣。不過,我們村有一片苗圃裡麵就有壺瓶棗樹苗,好像縣裡林業局也有,其它村有沒有就不知道了。”
“那你能不能帶我去你們村管事的人那裡,問問樹苗的價錢?”
“能行,咋不能呢。”
吃過飯,老二舅將王鵬帶到了村支書家裡。
“趙二哥,這是我姐她們村的一個後生,他想買一點兒壺瓶棗樹苗,你看能不能賣給他一點兒?”
“壺瓶棗樹苗,你要多少?”
“不知道你們這兒有多少呢,多的話我就全要了。”
“多的話你就全要了?”趙二叔還以為他聽錯了,“我們這兒可有兩千棵棗樹苗呢?”
“如果要有兩千棵的話,我都要了,多少錢一棵?”
“一棵你還不給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