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有才沒想到王鵬會說出這一番話來,心裡對他的想法不由得擔心了起來。
“小鵬,你知不知道,這可是一個燒錢的活兒?”
“我知道,但是,我也能夠掙錢呀。
而且,我們今後如果出售這些舊家具和舊建築,說不定還可以掙大錢呢。”
“這個事不是小事,彆說材料,就是個人的工錢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沒關係,剛開始起步階段,張爺爺我先按每月兩百元的工資給你支付,有貴叔每月一百五十元,其他的叔叔輩每月八十到一百不等,由您老人家定。發展上一定階段後,我們再確定明確的薪酬分配辦法。
如果可以,明天您就可以到我那兒去,給我操持後續的事情。”
“好小子,爽快,我就喜歡你這樣的。
明天我先過去看看,想辦法把你的那座四合院先核計該怎麼乾,然後再說彆的。”
“好的,那就多謝張爺爺了。”
三個人是越喝越投機,張有才幾乎和王鵬快稱兄道弟起來了,王鵬也借機拉近與他的關係,套問張有才的師承。
原來張有才家並不是地地道道的山西人,祖上是老北京人,元代隨軍來到太原,在當地建設官舍、廟宇,後來娶妻生子,流落到民間,憑著自己的手藝打拚下了一份家業,並傳徒授業,將手藝傳承了下來。
到了張有才這一代,已經經曆了幾百年。
在這過程中人才輩出,不僅繼承祖輩高超的技藝,而且還融合了當地匠人的特點,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明末清初,晉省的硬木材料日漸枯竭,工匠們隻能因地製宜,利用本地優質的軟木,如榆木、槐木、核桃木等來製作家具。
他們結合傳統的硬木家具技術,自己創造出線條流暢、厚重質樸的家具,將家具的實用性和裝飾性有效地結合起來,形成了豪放粗獷、高大勁挺的風格。
並且將家具技法運用到了石雕和磚雕方麵,多方麵培養人才,組成了一個很有實力的晉作團隊,忙碌於三晉大地,建設了好多名聞遐邇的建築。
而張家就是這個團隊的主事人。
日本人進入晉省時,兵荒馬亂的日子開始,逐漸式微,最後在王鵬他們這兒蟄伏了下來。
張有才雖然是一個普通的匠人,但是在圈子裡卻大有名頭,一提老迷糊,幾乎無人不知。
王鵬看看老頭兒,一點兒都不迷糊,不知為什麼會得了這樣一個綽號。
但是,他也不敢問出來,糊塗了事。
三個人兩瓶酒剛好,老迷糊雖然愛喝,酒量卻不行,三兩以後就舌頭打卷了,很快就被有貴叔放到床上了。
王鵬這時候才領悟到老迷糊綽號的由來。
有貴叔的酒量還行,不過八兩也勉強,最後被王鵬扶著回去了。
一夜無事,翌日,王鵬在山上練完拳,回家吃早飯的時候,老媽告訴他。
“小鵬,你昨天乾啥去了,老蒯叔找你呢?”
“什麼時候?”
“昨天天快擦黑的時候。”
“沒說啥,見你不在就走了,說讓你今天上午去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