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光啟一聽王鵬去了廣州一趟,便知道他又琢磨大事情了,接著詢問道。
“你有準備乾什麼大事?”
王鵬當然不會瞞著蔡光啟,便將文化傳媒公司準備在全國範圍內推出《嶽飛傳》評書的事情,給蔡光啟詳詳細細地講了一遍。
“蔡叔,這次能將劉蘭芳、單田芳這兩位大師請過來,童叔可是費老鼻子勁兒了。”
“聽你倆說得玄乎,這個評書真的能行嗎?”
“蔡哥,這你就不知道了。
小鵬剛開始和我說的時候,我也不信。
但是,到了鞍山聽了人家的評書以後,我就放不下了,確實不錯,而且這裡麵蘊含著很大的商機。”
“那就好,希望你們能為省城的文化娛樂出一份力,我記得市台也搞過一個什麼蓮花落的節目,那個就不錯。”
蔡光啟的這句話一下子勾起了王鵬的回憶,你彆說太原蓮花落也是不次於評書的一項文藝瑰寶。
清朝道光年間,河南遭逢水患,很多災民逃到山西省文水、交城一帶,他們在那裡繁衍生息,並將蓮花落這一曲藝品種帶入了山西。
蓮花落深得晉中一代百姓的喜愛,他們與當時流浪藝人一起傳唱,並且結合當地現實的情況,改革了原有的蓮花落,變成了以晉中方言為語言的特色的蓮花落,稱“晉中蓮花落”,又稱“晉中落子”。
60年代初,太原市曲藝聯合會相聲演員曹強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開始挖掘山西的地方曲藝,開啟了漫長而又艱辛的藝術探索之路。
萬事開頭難,在蓮花落的唱腔、曲段零碎,曹強遇到了很多困難。他走訪各位民間藝人,並且向他們請教,收集到了珍貴的資料。又經過不斷的創作與實踐,曹強熟識了晉中蓮花落的魅力,並以其為基礎,改革了晉中蓮花落。
尤其是語言方麵,從本來的晉中話改為了具備山西代表的太原方言,並融合了普通話語音和彙集提煉而來的民間詞彙,讓其語言更加性情化、易懂化、群眾化,也適合蓮花落的藝術風格特色和使人歡愉的宗旨。
通過以上大量的實踐和開拓,創就了土鄉土色“太原蓮花落”,終於在1963年首次在晉祠廟會上給太原的觀眾表演了他的處女作《三晉太原》,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太原蓮花落,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曲藝藝術。
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
以唱為主、道白為輔的結構。
說唱詞基本上七言四句構成一段,多言按七句的情況處理。
以竹板擊節,無須其他樂器伴奏,唱腔為段落體。
每段開頭和結尾用唱腔,中間用韻白或道白敘述故事情節,尤以模擬人物言行見長,活靈活現。
表演者通過在不同場合的不同板式變化來渲染藝術氣氛、營造藝術環境、烘托藝術效果、調整說唱節奏,最終達到配合表演的目的。
它不僅要說而且還要唱。
一個形式完整的太原蓮花落通常都要有一段唱腔。
這段唱腔,可以是在開頭也可以放在中間,但多見於開頭部分。唱腔放在何處,完全根據人物、故事以及情節的自然需求和作者的整體設計安排。
當有兩段唱腔時,前後唱腔在腔調上應有明顯變化。
喜歡重生76,我為知青編教輔請大家收藏:()重生76,我為知青編教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