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不斷培養第二批、第三批學徒,以“師徒傳承”的方式,逐漸培養出近50位玉器加工師傅。而這些優秀的學徒也在之後平洲玉器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推進著曆史的進程,成為平洲玉器產業的中堅力量。
這種師徒傳承模式,讓玉器製作技藝在平洲當地得以延續並擁有穩定的人才支持。
玉器的火種,在平洲燃起了熊熊不滅的火焰。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平洲,私人承包、下海經商風頭正盛,平州個體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墩頭玉器廠的技術工人以及散落平東各地的玉器老行尊、能工巧匠,紛紛自籌資金,到雲南中緬邊境一帶的騰衝、盈江、章風、瑞麗、宛町采購緬甸翡翠玉石回來進行家庭作坊式的加工產銷玉器成品。
由於平東玉器行擅長做光身件,不但質量好、工藝佳,而且售價廉,很快就蜚聲國內外,特彆是東南亞的玉器界。
全國各地的玉器商販直接到平東平東墩頭村上門采購玉器成品,平東玉器市場由此形成,到90年代中期銷售產值已增至過億元。
王鵬回憶自己記憶中平洲玉產業興起的曆程,覺得對自己開展家具業務很有幫助。
一是要想法設法和省工藝品進出口公司搭上關係,這個需要有過硬的產品和不斷地溝通。
二是老家具的修理翻新業務必須做起來,這就需要有聘請大量的工匠來完成了。
想到了這些,王鵬更迫不及待地想去平洲了。
他這次去平東的目的十分明確,一個是到平東看看那個古村落,還有就是想到那個玉器廠看看。
這時候,就顯出了車的重要性了,十幾公裡的路程,因為要搭公交,他們走了整整一個半小時才到達平洲。
這時候的平洲,當然沒有後世的那樣風光了。
不到五百米的街上,隻有三三兩兩的店鋪,而那個平東墩頭玉器加工廠也躲在很遠的角落裡,老遠就能聽到刺啦啦的打磨聲。
進去以後,工作環境也很惡劣,設備老舊不說,到處飛濺著玉沫和汙水,空氣裡彌漫著粉塵。
王鵬在這兒見到了陳銳南。
“陳廠長,我們聽說你們這兒的光身件質量很好,想購買一些,不知道可以不可以?”
王鵬知道這時候陳銳南他們已經開始自己進玉料,加工光身件了,於是由此一問。
“你們是什麼地方的?”
王鵬將自己帶的供銷社出具的介紹信交給了陳銳南。
“哦,你們是山西的?”
“是的,我們是山西的。”
“不知你們都想要什麼光身件?”
“玉鐲、玉扣、雞心和吊膽都想要一點兒。”
“能要多少?”
王鵬給陳銳南說了個數量,陳銳南算算也有將近五萬塊錢的貨了,很高興地帶他們參觀了車間,然後開始取貨、看貨、付款,收貨。
生意做成以後,大家的心情都不錯,就在這時,王鵬對陳銳南說道。
“陳廠長,剛才見你們庫房的邊上堆著很多的毛料,不知你們那是乾什麼用的?”
“你說的是那個呀,那是我們挑出來的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