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0五章 黃金時間卻沒有黃金的實力_重生76,我為知青編教輔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76,我為知青編教輔 > 第三百0五章 黃金時間卻沒有黃金的實力

第三百0五章 黃金時間卻沒有黃金的實力(1 / 1)

而敦促德儀仙童等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的,除了來自美國航天與軍方的訂單外,還有日本的崛起。

50年代末,日本廠商投入巨資掌握了麵向消費者的低質量晶體管的生產技術,到1959年,日本晶體管的年產量已超過美國公司,其生產的約55的晶體管用於收音機,70以上用於出口,受到擠壓的美國半導體公司開始尋找新的出路。

此時尚在仙童的諾伊斯,最開始考慮的是有發展底子的日本,不過日本市場卻對仙童並不友好,彼時的日本政府阻止了仙童在當地投資建立生產設施,同時迫使仙童以低廉的價格將其專利權轉讓給nec,仙童此時麵臨著生產成本不斷提升而銷售渠道狹窄的嚴峻問題。

最終,仙童把目光投向了東亞其他的國家地區,香港作為當時向美國出口消費電子產品的中心,不僅勞動力資源豐富工資低,還有很多稅收優惠,歐美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製衣、塑膠、電子、玩具行業早已向香港遷移,自然成為了諾伊斯的備選項之一。

諾伊斯找到了仙童的製造主管查爾斯·斯波克,讓他去實地考察在香港建廠的可能性,而斯波克發現,彼時香港工人的時薪約為25美分,是美國工人時薪的十分之一。

據他回憶,“當地工人比美國工人麻利兩倍,還願意接受更艱苦的工作”,而同事也曾告訴他,“不可能再找到比中國女工更靠譜的工人”。

1962年,仙童半導體租下了香港恒業街上的一家膠鞋廠,並注冊了公司,在這裡建造了自己在美國之外的第一家半導體工廠,這成為了香港半導體產業的起點。

當然,以廉價且豐富勞動力為賣點的香港本身也不會承接複雜的前道工藝,在1963年香港工廠正式投產後,主要生產流程就是仙童在美國生產晶圓,再運到香港進行封裝和測試,最終一部分芯片運回美國,剩下的則直接在亞洲銷售。

據仙童半導體派往香港的另一位早期美國主管回憶,公司在恒業街生產代號為t105和t106號的塑封晶體管,它們主要用在針對民用市場的收音機上,“這兩款晶體管的生產流程比其他晶體管需要投入更多人力,這也是由香港工廠負責生產的原因之一。”

在幾名美國主管和數千名香港工人“三班倒”的努力下,僅1963年,仙童香港分公司的晶體管產能就達到了1.2億枚,“這是巨大的成功,我認為它們的質量非常棒,或許因為我們在生產一線部署了工程師,他們非常善於管理人工,同時又真正重視產品質量。”斯波克表示。

仙童半導體隻是60年代裡奔赴香港的無數製造企業的縮影,在仙童之後,德州儀器、摩托羅拉、nec等半導體企業也在香港紮根,開始建設自己的海外工廠。

到1970年,香港電子廠的數量達到230家,雇傭工人達3.8萬人,香港工業出口占到了總出口的81%,製造業此時也成為了這座港口城市的標誌之一。

但所有香港工廠的老板都明白一個道理,此時香港製造業的優勢,建立在自由貿易和廉價勞動力的基礎之上,香港有的,彆的地方也能提供,而彆的地方有的,香港卻未必能提供。

在香港取得成功後,仙童並沒有把雞蛋都放在香港這個籃子裡,原因也很簡單,亞洲的其他國家地區提供了香港沒有的政府補貼和更豐富的土地資源,以及更低的工資,儘管香港工人25美分的時薪隻是美國工人的十分之一,但中國台灣工人的日薪卻隻要19美分,而馬來西亞是15美分,新加坡是11美分,韓國工人的時薪更是隻有10美分,封裝測試本就沒有太高的技術含量,仙童德儀以及後來的英特爾ad,又跑到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檳城開設工廠,中國台灣和韓國也有一部分跨國公司遷入

其中土地資源就是香港製造業的最大痛點之一。

與我們熟悉的“鋸齒頂、大煙囪”工業帶景象不同,香港工業的發展起步於市區,主要以低汙染、隻需要小型機械設備即可投產的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

而多數香港工廠就開設於工業大廈內,即所謂的工業上樓,這一特點對於早期的紡織業、塑膠業、玩具業和鐘表業來說並不是什麼壞事。

但對於起步較晚的包括半導體在內的電子業來說,顯然有些不夠。

簡單來說,半導體行業對工廠規格有著嚴格的要求,理想的工廠應該有廣闊的單層麵積。

因為高樓層工廠容易產生振動,影響機器的精度。

但香港的高地價讓建造單層工廠變成了一種奢望,韓國與台灣興建自己的第一座晶圓廠時,香港的女工還窩在暗無天日的大樓裡做著機械而又重複的勞動,而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讓香港大廈裡的小作坊愈發跟不上新的科技浪潮。

當然,70年代的香港依舊是亞洲製造業的中心之一,在封裝廠落戶之後,許多跨國零部件製造商在香港設立市場部門,從事該地區的銷售,分銷和采購活動等。

當時大陸整個電子元器件行業都還非常凋零,本土生產規模有限、質量差、價格高,十分缺乏穩定供應元器件的生產商和分銷商,而香港作為一個自由貿易港,也承擔了向大陸供應電子元器件的職能。

另外,這個時候同樣是港資電子廠創業的高潮。

有少部分廠家在創業之初,已確立走高科技路線,生產電路板、存儲等尖端零配件,推出電子玩具、液晶顯示器、個人電腦、移動電話等嶄新產品。

不過這部分港資廠創業資金較微薄,初期主攻個彆產品,不少公司發展至一定規模後,也兼營零部件和消費產品的生產業務。

數根據統計,1975年,香港電子產品出口總值為27.57億港元;1978年則增加了一倍多,為64.64億港元;1981年,又比1978年增長一倍左右,此時正是香港製造業的巔峰,欣欣向榮的香港也成為當時許多人心目中的東亞中心。

喜歡重生76,我為知青編教輔請大家收藏:()重生76,我為知青編教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護理部主任 天理可以容 誤娶嫂嫂後,萬倍修仙啟動 在年代文當軟飯綠茶 仵作千金嬌又狠,回京掉馬殺瘋了 滿身金色詞條,女帝心態炸裂 我不是天才刑警 北魏遺史 重生1958,扛槍打獵帶富全村 港綜從怒火重案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