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起來,練完拳,吃過早飯,他帶著小二毛首先來到了商業電台。
商業電台的主編譚永斌現在可算是春風得意馬蹄疾,《嶽飛傳》評書的播出,讓商業台的收聽率直接上了一個台階,雖然有點兒出乎意料的,但也是實打實的業績。
當初他一聽是普通話節目,從內心來說他對這款節目是抵製的,在他的概念裡普通話在港島的受眾很小,很難產生共鳴。
但是,也是鬼使神差,自己聽了王鵬提供的樣帶以後,竟然就喜歡上了這個從未聽過的節目,被其中抑揚頓挫、活靈活現的表演給折服了,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播出的要求。
誰知評書在播出以後,不知不覺間竟然就火了起來,完全的出乎他的預料。
後來讓台裡的人員一調查,才知道大陸開放以後,移民到港島的內地人越來越多,已經形成了一個不小的團體。
同時,評書作為中國傳統節目,本身在老大陸過來的人中就有不少的受眾的,一經播出,熟悉的風格立即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華人團體確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團體,這些人加起來硬是將商業台的收聽率給提了上去。
收視率上去以後,台裡的廣告也漸漸多了起來,而且評書的衍生產品,磁帶、書籍也開始暢銷了起來,一時間讓台裡賺了不少錢。
但是,與另一件事情相比,賺錢還是小事。
大陸住港辦事處的領導竟然到台裡拜訪了他,感謝商業台對普通話推廣所作出的努力,並且傳達了領導對他的邀請,請他方便的時候到內地走一走,看一看,以便更好地為推進港島回歸祖國做出貢獻。
這更出乎他的意料,一時間讓他也有點兒受寵若驚。
他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不經意之間竟然成為了愛國商人,而且是得到最高領導認可的那種。
因此,當他看到王鵬來訪以後,是十二萬分的高興。
“王先生,謝謝你。”
他都不知道該說什麼了,一開口就是發自內心的感謝。
他的這聲感謝把王鵬也給弄不明白了,最後在譚永斌的反複的解釋下他才知道了其中的緣由。
“譚主編你客氣了,我也是在商言商,沒想到歪打正著這款節目就火了起來,說實話它在內地也很火。”
“那就好,那就好。”
兩人聊了一會兒話,王鵬將這次帶來的磁帶全部交給了譚永斌。
“譚主編這是剩下的全部磁帶,《嶽飛傳》評書總共一百二十回就全部交給你了。”
“謝謝王老板。
根據我們協議,《嶽飛傳》每回五千元的版權費,共計六十萬元,減去我們已經支付過的三十萬,還剩餘三十萬元。
衍生品我們共實現銷售額八百萬元,按百分之二十計提需支付你一百六十萬元,後續的費用我們過段時間再行結算。
這樣,這次我們需支付一百九十萬元,王老板如果沒有什麼意見,我們就讓財務部給你開支票了?”
“好的,我沒有問題,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譚永斌和王鵬把財務上的事情說清楚以後,兩人又坐著聊了起來。
“王先生,不知貴公司後續還有沒有作品?”
“我們後續還會陸續發行評書作品,現在正在錄製的有劉蘭芳老師的《楊家將》和單田芳老師的《隋唐演義》這都是非常好的評書,預計十月份就會在國內播出。”
“那我們能不能繼續合作?”
“當然可以。”
“不知道王先生,你們有什麼要求?”
“有什麼要求,還是按照原先的協議就好。”
譚永斌一聽可高興壞了,他本來想的王鵬會坐地起價的,沒想到他還是那樣的憨厚,真是可愛。
“那就太謝謝王先生了,以後我們會更加緊密合作的。”
兩人坐在辦公室裡聊著聊著,不知怎麼就聊到了電台節目製作的不容易上。
“王先生,你不知道,現在聽眾的胃口越來越高,真不知道什麼節目能適合他們的口味?”
“其實,聽眾的要求也不高,隻不過是求新求異而已,隻要滿足了他們的新鮮感,就會得到他們的熱捧的,比如說《嶽飛傳》評書一樣。”
“難道王先生有什麼好主意嗎,能不能說來聽一下?”
“當前港台歌壇正在興起,譚主編你們有沒有想過製作一款應約節目,比如說《每周一歌》這樣的節目?”
“《每周一歌》?”譚永斌想了想,然後接著說道。
“音樂節目我們台裡就有,但是老調常談也沒有什麼新意,聽眾也不會追捧。
固然《每周一歌》這個節目的創意很好,但是如果沒有新歌的支撐,它也不會吸引聽眾。
可是,哪來的那麼多的新歌呢?”
“譚主編,新歌不是問題,如果您想試一試的話,我可以給你們電台提供新歌。”
“王先生你還會寫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