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虎他們庫房裡放著的這個紫檀雕雲龍紋寶座,用紫檀木精雕細琢而成,七屏風式的座圍設計顯得莊重而威嚴。
背板、扶手以及麵下的四腿和牙條,都巧妙地運用了浮雕技藝雕刻成雲龍紋樣。
不僅工藝精湛,更凝聚了帝王的神思與巧匠的妙藝。
這應該是廣作家具中頂級的存在了。
其實在王鵬認為,每個人的記憶深處總有幾件承載著歲月痕跡的老家具。
它們或許是一張電視機前漆色半褪的小板凳,見證了孩子們學騎馬的歡樂時光。
或許是廚房裡陽光斑駁的麵條櫃,打開櫃門,映入眼簾的是日常生活的鍋碗瓢盆。
又或是飯廳裡墊著腳的八仙桌,在晚餐時分,四世同堂的歡聚場景在此展開。
這些質樸的老家具,不僅見證了時間的流轉,更留下了生活的印記和人們對悠遠曆史的渴望。
擺在庫房裡的民國時期的紅木琺琅彩南京鐘在歲月流轉中靜靜守望。
家中正廳的太師椅,閨房中的八鬥櫃,這些老物件都承載著曆史的痕跡,見證了時光的變遷。
儘管木質沁香可能隨歲月流逝而消散,但它們一眼望去,依舊風塵仆仆,清秀、簡明而純粹,從不缺乏審美意趣。
歲月賦予的色澤與包漿,更使它們獨具魅力。
明人擅長將不同材質的家具巧妙搭配,這一特點在眾多文獻與古畫中均有體現。
黃花梨、大漆、竹、石等各式材料與獨特工藝的家具,往往和諧共存於一室之中。
再觀察細節,不難發現明代家具的線條設計的舒展而富有彈性,以適應寬敞的空間。例如,壼門的鯽魚肚形製便是一例。
然而,隨著清中期以後玻璃的引入,改善了室內采光,加之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居住空間相對變小,這促使了更多固定陳設的出現。
以圓角櫃為例,明代的圓角櫃設計上窄下寬,略呈梯形,這樣的造型在寬敞的空間中顯得格外美觀。
但到了清中期以後,方角櫃逐漸流行起來,其方正的造型更能適應緊湊的居住格局。
木頭的溫度,源自於主人的情感。
它見證了滿頭大汗的勞動者,因此它的溫度蘊含著辛勞與汗水。
它聆聽過鄉鄰的流利方言,仿佛帶著歡笑與親切。
它陪伴過古稀老者的童趣時光,讓人回味無窮。
而有些人則將這些木頭製品,如書房、茶室或工作室中的私密“文化空間”裡的老家具,經過細心擦拭,去除了塵埃的遮掩。
這時,老家具的氣質得以更完美地展現,仿佛包漿般的視覺美感在整個空間中彌漫,給人以穿越時空的錯感。
清代紫檀百寶嵌山水人物掛屏,其搭配之道,雖無固定模式,卻遵循著一定的規律。
簡言之,就是以文人格調為基石,以審美追求為主線。對於追求雅趣的人來說,他們打造居家環境,往往以文人的高雅格調為基石。
老家具如同塵封的往事,每一個都藏著未知的故事。倘若家中儘是新家具,那一切便一目了然,少了探索的樂趣。
然而,當老與新相融合時,便會衍生出更多意想不到的元素。
這些表麵斑駁的老家具,在都市生活的簡約空間中,竟能成為視覺的焦點,為平淡的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王鵬徜徉在這一庫房的老家具之中,恍如有一種隔世的感覺,讓他不由地沉溺其中,久久不願意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