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俊自是懂得李積的意思,於公於私,他也願意給對方一個體麵。
“可自帶甲具、軍械、馬匹,二月初一之前抵達峴港者暫時編入水師,接受水師命令調遣,一應事務皆以水師軍紀為綱領,違逆者,軍法從事。”
可以對貞觀勳貴妥協,但亦有限度。
那些勳貴子弟參加中南大戰可以,但想要編入水師絕無可能。
不僅在於這些勳貴子弟良莠不齊,戰力、謀略不可測度,一旦編入水師將會導致整個指揮係統出現大麵積錯亂,水師平素操練之強度遠勝十六衛任何一支軍隊,這些二世祖絕大部分跟不上作戰節奏。
隻能將其另編一師,作為預備隊於戰場之上拾缺補漏。
李積點頭予以認可,水師才是這場戰爭的主力,能夠允可勳貴子弟參與其中已是很大情麵,想要與人家並肩作戰、一並分潤戰國功勳,那就是不知好歹了……
不過他還是警告道:“不準故意耽擱行程。”
距離二月初一滿打滿算一個月,既要快馬兼程趕到華亭鎮、又得及時乘船出海趕赴峴港,絕大部分功勳子弟根本不可能按時抵達峴港、參與作戰,如果水師運兵的船隻再故意拖延,那麼等這些勳貴子弟抵達峴港之時,怕是戰爭以及結束了……
房俊笑道:“英公過慮了,我豈能玩弄那等惡心人的小把戲?且此事非是我故意刁難,實在是戰事緊急、不容耽擱。”
李積頷首,表示了解。
真蠟的雨季在每年六月至十一月,其中大部分降雨則集中七月至十月。充沛的降雨會導致道路泥濘、河水暴漲,加大行軍困難,所以務必在七月之前攻陷真蠟全境,否則等到雨季到來,大軍極有可能被困於真蠟的泥濘沼澤之中。
二月初一開戰至七月,不足五個月,時間很是倉促。
幾乎意味著唐軍攻略之腳步一刻不停,每一處城池皆一鼓而下,一旦在某一處羈絆腳步、遷延時日,便會影響整個作戰計劃。
風險不小。
根本不可能等待勳貴子弟全部抵達峴港之後再開戰……
看向房俊的目光充滿欣慰與敬佩:“安西軍也好、水師也罷,這些都是你早就謀劃好的吧?”
不待房俊否認,續道:“當今朝堂之上論及戰略布局,二郎已經無出其右,我亦甘拜下風。”
軍人立身處世、謀劃權益,憑的就是打仗,隻要一直打仗,軍人的地位自然穩如泰山,權力、利益唾手可得。
太平盛世之時,軍人就得夾著尾巴做人,不被剪除削弱就已經燒高香呢了,還敢爭權奪利?
可現在整個大唐仍在作戰的軍隊,皆歸屬於房俊所掌控。
安西軍在西域大戰連連,如今更長驅直入直搗虎穴;水師則縱橫大洋,戰火滔天……
當然不會是巧合。
隻能說房俊布局深遠、謀略出眾。
房俊坦然受之:“戰爭乃政治之延續,其目的非是斬將殺敵、攻城略地,而是要為了帝國的發展戰略服務,自然不能局限於一時一地,而是要目光長遠、胸懷天下。”
曆史上,唐、宋、明皆封建王朝之頂峰,國力強盛一時,卻因傳統儒學之束縛故步自封,白白放棄以海外資源充盈國內、緩解土地兼並以及上升渠道堵塞等諸多問題,最終由盛而衰、王朝覆滅。
禮數曆代之執政,最為突出便是一個“穩”字,權力穩固、階層穩固,“士農工商”將所有人牢牢鎖定在各自的位置上,社會穩妥運轉、利益一成不變。
最討厭便是“改革”,因為“改革”就意味著變化,意味著利益的增減,意味著將有新的階層崛起。
王朝覆滅與那些世家門閥、鄉紳地主有什麼關係?
換個皇帝一樣要依靠大家來治理天下,大家利益一樣不變,照常鐘鳴鼎食、窮奢極欲。
但“改革”不行……
而房俊所極力主導的“全民出海”,某種意義上就是最大的“改革”,他將帶領大唐帝國衝破“穩”這個圈子,將“進取”“開拓”深植於所有人心裡,讓所有人都明白一成不變的下場隻能是腐朽、湮滅,生機則蘊藏於“變化”之中。
不願依附於房俊的出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