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和派則怒目而視:“汝等欲陷國主於絕地乎?唐人悍勇、戰無不勝,兵鋒所致陀羅補羅城必成齏粉!林邑俱為焦土!宗廟傾頹、社稷顛覆,汝等皆林邑之罪人!唯有開啟和談,做出讓步,才能保全國主、保全宗廟、保全國家!”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可倫翁定則獻策:“與唐軍決戰實乃下策,唐軍火器威力絕倫,陀羅補羅城再是城高牆厚也抵擋不住唐軍火藥,不如及早收拾錢糧珍寶、收攏左近軍隊,在唐軍未至之前退入長山,一邊依托山脈溝壑與唐軍周旋,一邊向真蠟求援。”
長山由北至南幾乎與海岸線並行,山脈東側為林邑,山脈西側為真蠟,山高林密、河道交錯,隻需藏身其中,唐軍縱使兵力翻倍也無可奈何。
文臣武將們商議半天,最終無奈決定按照可倫翁定之建議。
但在撤退之前,務必將闔城內外之財富糧秣席卷一空,否則退入深山卻無錢無糧,軍隊必然嘩變。
諸葛地也算是一時之梟雄,雖然萬分不願舍棄城闕良田遁入深山,可既然做出決定便不再猶豫,當即下令部隊集結、陳兵於陀羅補羅城西側,謹防唐軍之進攻,另外則派遣親信部隊在城內大肆收刮,無論錢帛、糧食,亦或是珍寶、美女,隻要能帶走的統統帶走,不給唐軍留下一文錢、一兩米。
然而如此大規模的搜刮、擄掠,無視軍紀、法度,導致麾下軍隊手段愈發強烈、暴虐,起初命令闔城百姓、商賈交出錢帛糧食,繼而對待那些頑固不化之輩破門而入、縱兵搶掠,直至發展成恣意劫掠、奸淫燒殺,整個陀羅補羅城煙塵滾滾、鬼哭狼嚎。
諸葛地這才後知後覺、大驚失色,急忙下令約束軍隊。
此番雖然退走,但他還是要回來的,若是當下鬨得天怒人怨將來還有何顏麵回來?
本就是篡逆而來的王位,一旦林邑國的百姓不僅不擁戴他反而視如仇讎,那就徹底斷絕根基!
然而就在此時,萬餘唐軍自峴港開拔,短短兩日便忽然出現在城西三十裡處,兵鋒直指陀羅補羅城。
諸葛地眼睜睜看著撤退良機因為城中混亂而失去,頓時焦頭爛額、膽戰心驚。
……
“陀羅補羅城內燒殺擄掠、人心大亂?”
負責指揮攻伐陀羅補羅城的劉仁願剛剛抵達城西三十裡,與敵軍隔著一條小河對峙,安下營寨,便得到城內傳出的消息,頓時莫名其妙。
“正是!諸葛地下令全城征繳錢帛、糧秣,諸多百姓、商賈反對,遭到軍隊鎮壓,其後風潮愈演愈烈,反對者也越來越多,鎮壓逐漸演變為屠殺。現在的陀羅補羅城內屍體堆疊、血流成河,幾乎半數百姓商賈皆慘遭毒手。”
“如此看來,諸葛地是打算要跑啊!”
劉仁願摸著下頜胡須,若有所思。
做出這樣的判斷並不難,國度滅亡之際,有奮起反抗闔城俱亡者,有棄城而逃獨自求生者,但凡搜過城內糧秣錢財,隻能是戰略撤退、避敵鋒芒,以期卷土重來。
讓親兵將陀羅補羅城的輿圖懸掛起來,劉仁願目光在輿圖之上仔細搜尋,腦中快速思索。
諸葛地雖然仍在城中,但既然下令搜刮錢財糧秣,定然早已做好撤退之準備,隻是搜刮之過程出乎預料的遭受抵製所以延誤了撤退之時機。
但即便如此,隻需舍下一支部隊抵擋唐軍之進攻從而“斷尾求生”,還是可以迅速逃離陀羅補羅城。
自己這邊來不及將整個城池包圍。
那麼,諸葛地會向何方撤退?
在陀羅補羅城以東,便是連綿不絕、嶺高林密的長山山脈,看似隨便往山裡一躲便可避開唐軍追殺……但諸葛地麾下軍隊足足萬餘人,還有國內貴族拖家帶口,再加上願意追隨的商賈、百姓,無論如何都要超過兩三萬人。
這麼多人想要尋一處安身之所就不容易了,既要保證安,、又要確保對部隊之掌控不能過於分散……
劉仁願目光停留在霧溫嶺。
長山山脈東側陡峭、西側平緩,崇山峻嶺之間有多處山口連貫東西,其中一處山口的東側出口便在霧溫嶺。
這裡山坡陡峭、山頂平緩,即能駐紮數萬人,進可攻、退可守,必要之時還能直接向西通過山口撤退至真蠟境內。
劉仁願斟酌片刻,下令道:“給城內的諸葛地傳話,就說我自按兵不動,讓他出城來與我和談。”
喜歡天唐錦繡請大家收藏:()天唐錦繡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