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沒有長篇大論地空談理論,而是結合剛才的急救實例,深入淺出地講解了中醫在急危重症中的“開竅醒神”法。
她的話語條理清晰,既保留了中醫“氣血”、“經絡”的傳統概念,又能巧妙地引用一些現代醫學可以理解的神經、循環角度進行類比說明,讓在場的西醫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從《內經》到《傷寒雜病論》,再到曆代名家的急救驗案,她信手拈來,卻又點到即止,不顯晦澀。
台下的軍醫們,從最初帶著審視的安靜聆聽,漸漸變成了專注的思考和記錄。
不少人頻頻點頭,眼中露出恍然大悟或深受啟發的模樣。
他們中的許多人,對中醫的印象還停留在“慢郎中”或者“調理身體”的層麵,從未想過它在爭分奪秒的急救領域,也能展現出如此迅捷而有效的一麵。
林晚檸不僅講解了急救針法,還拓展到了中醫對於“厥脫”、“卒中”等危急病症的辨證思路。
她的講解,既有理論高度,又有極強的實踐指導性。
提問環節,氣氛更是熱烈。
醫生們提出的問題,不再是質疑,更多是帶著濃厚興趣的探討和請教。
比如,這種針法對其他類型的休克是否有效?
中藥在急救後的恢複期如何介入?
如何更好地將中醫的辨證論治思維融入日常診療?
林晚檸一一耐心解答,她的學識淵博、思路敏捷,以及遠超年齡的沉穩大氣,讓在場的所有人都印象深刻。
不知不覺,預定的講座時間已經結束,但討論的熱度絲毫未減。
最終,那位一直認真傾聽的醫務處副主任站起身,帶頭鼓起了掌。
掌聲熱烈而真誠,經久不息。
“林醫生,”
副主任走到林晚檸身邊,眼中滿是欣賞,
“今天真是讓我們大開眼界,獲益匪淺!您不僅醫術高超,理論功底更是紮實。您的講座,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戶,讓我們對中醫,對中西醫結合,有了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
他頓了頓,語氣誠懇地發出了邀請,
“林醫生,我們軍區醫院真心希望能與您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比如,定期邀請您來院進行講座交流,或者在一些疑難病例的診療上,請您進行會診指導。不知您意下如何?”
這番話一出,會議室裡再次響起一片讚同的低語和期待的目光。
這無疑是對林晚檸能力的最大認可。
林晚檸微微一笑,謙遜而堅定地答道,
“承蒙領導厚愛,晚檸愧不敢當。能有機會與軍區醫院的各位前輩同仁交流學習,共同為提高醫療水平、服務官兵健康儘一份力,是我的榮幸。我非常願意!”
一次原本可能充滿挑戰的講座,最終以圓滿成功和一份沉甸甸的合作邀約落下帷幕。
林晚檸知道,這不僅是對她個人的認可,更是中醫在新時代、新領域展現價值的一個重要契機。
她前方的道路,似乎又豁然開朗了許多。
講座圓滿結束,林晚檸禮貌地謝絕了醫務處副主任共進午餐的邀請,婉言表示還有其他事情,便先行告辭。
她整理好自己的講義和銀針包,帶著一絲完成任務後的輕鬆感,走出了會議室。
明媚的陽光灑在醫院的林蔭道上,驅散了些許室內的嚴肅氣氛。
剛走到主樓門口,林晚檸腳步微微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