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了。”
陳學海左腳尖在自家地毯上碾出半寸凹痕,這細微動作讓呂誠想起《武經總要》記載的‘蹍步蓄雷’之法。
七天前,拜彆兩位宗師之後,陳學海就在手機上發來了兩份電子文件。
一個是《武經總要》
作者為宋仁宗時期的文臣曾公亮和丁度,成書於1044年,共四十三卷,是曆史上第一部規模宏大的官修綜合性軍事著作。
另一個則是《單刀法選》
作者為明代的程宗猷,成書於1621年,是研究古代單刀刀法的重要典籍。
這兩份文件都是極為重要的武道典籍,珍貴程度自不必多說,陳師傅渴望他成材之心,可見一斑。
陳學海話音未落。
視頻那頭的身影已如退潮時的浪頭般後撤三步,他的鞋底始終與地麵保持發絲細的距離。
伴隨著呼吸。
陳學海長衫後腰處的織麵突然繃緊如鼓。
他腰腹肌肉瞬間收縮。
刀尖向前猛地突刺,撕裂空氣的刹那,呂誠竟聽到了如潮汐般的海浪聲。
“逆潮刺強調的是中線突刺。”陳學海將刀勢一收,眼神銳利如鷹:“這一招專攻敵手要害。”
“你看這裡。”
他指著家中用來裝飾,被一刀紮裂的瓷器說:“瓷片裂口平滑如鏡,這就是中線完全垂直的證明。”
呂誠凝視著瓷片斷麵,耳畔似乎還回蕩著逆潮刺的嗡鳴。
他心中對陳學海的刀法又多了幾分尊敬。
儘管自己的八步趕蟬已經初具雛形,但比起能夠用精妙步法帶起螺旋勁的陳師傅,他還是差得遠。
“學生有一處不明。”
呂誠調出錄像,將畫麵定格在陳學海撤步蓄力的瞬間。
“您這退步蓄勢時腳跟始終懸而未落,不像《武經總要》裡的躡雲步......”他有些疑惑問道:“倒更像是《單刀法選》記載‘刺如電光,步若驚鴻’的驚鴻步變式。”
“你果然注意到了。”
陳學海眼中精光暴漲,他也調出回放解釋道:"傳統躡雲步要求腳掌全貼地麵蓄力,是因為當時的作戰多在夯土地麵。”
“而明代程宗猷寫《單刀法選》時,地麵的材質要更接近現代。”他接著說:“所以我改良了原本貼地蓄力的步法。”
“如果用躡雲步......”
陳學海說著,突然後退三步發力衝刺,這次腳跟重重踏地。
呂誠聽見他家中的木地板發出令人牙酸的吱呀聲,刀尖在距離沙發半尺處便開始劇烈顫抖。
“看到了嗎?”
陳學海將刀一收:“不改良是不行的。”
“改良之後,腳跟懸而未落,所積蓄的彈性勢能,抵得上舊式躡雲步三次蹬地的發力,這種步法融進了八步趕蟬,打出的逆潮刺威力更強!”
呂誠聽得似懂非懂,眼神中透著一絲迷茫。
在套房內的地毯上,他學著陳師傅的動作,練起了逆潮刺。
“手腕再壓三度!”
陳學海隔著手機屏幕嚴厲喝道:“中線不是用眼睛對的,你把肩胛骨前頂半寸試試......”
兩人就這樣一來一回。
陳學海不斷地糾正著呂誠的動作,而一旁的盧成禮則時不時插科打諢,說著些無關緊要的廢話,一天的時間倒也很快就過去了。
掛斷與兩位宗師的視頻連線。
結束訓練之後,呂誠仍在腦中回味這種陳師傅的逆潮刺,武道宗師的刀,確實要比他更有韻味。
逆潮與先前的滾刀刺,都是刺擊的進階。
二者都帶有螺旋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