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張鐵山的講述,王川得以知曉供銷社正在麵臨著每年一次的大麻煩。
過年吃餃子,做幾道硬菜,早已融入了東北人的血脈當中。
一年365天,可以364天不吃肉。
但是到了除夕夜。
哪怕窮得當褲子,也要搞到一丁點肉包頓餃子
鄉下是這樣。
城裡同樣如此。
城鄉地區,年前都需要大量的肉食品供應。
而有關部門的側重點,從來都是城市。
優先保證城市的過冬肉食品需求,之後再供給鄉村。
說是這麼說。
實際又是另外一回事。
城裡的各家工廠和企業,一點肉都不會給下麵的農民老大哥留。
各顯神通地走關係。
將正常分配完畢的剩餘肉,進一步的肉食品瓜分殆儘。
都說六七十年代是一個質樸的年代,沒有勾心鬥角,大家過著相同的日子。
對此。
王川隻有一句話的評語。
瞎嘰霸扯淡。
每年的過節物資,基本到了縣裡都被分完了。
根本輪不到下麵的貧下中農。
“張大叔,既然是梁金泉是個隻認好處,不認交情的勢利眼,要是能夠撓到他的癢癢肉,獵人證的事情不就有眉目了嗎?”
聞聽此言。
張鐵山先是一愣,隨後麵露難色道:“主意不錯,可你知道公社乾部和家屬有多少人嗎?”
“單是公社大院的有級彆的乾部,就不下幾十號人,這還沒算糧站,農機站,衛生院,咱們就按五百人算,起碼也要準備上千斤肉。”
“回去吧,再想想彆的辦法。”
人情世故這方麵,張鐵山不比王川差不多。
豈能聽不懂王川的言外之意。
供銷社可以不向貧下中農供應肉。
但是公社的乾部和家屬的肉食品供應,供銷社必須滿足。
方方麵麵都不敢得罪。
得罪一戶人家,就有可能被人穿小鞋。
王川若有所思,跟著張鐵山步行返回張家屯。
城鄉物資供應的不公平由來已久。
肉食品供應。
成為最不公平的分配物資。
倘若通過狩獵打漁,滿足供銷社的肉食品需求。
不但能在公社建起人脈關係。
往後王川買些針頭線腦之類的商品,也就不用大費周折地跑去縣裡淘換了。
“有了!!!”
剛剛走出公社所在地,王川猛地拍了下額頭。
“啥玩意有了?”
王川的一驚一乍嚇了張鐵山一跳,脫口而出道:“你媳婦不會是真有第二胎了吧?”
“張大叔,你誤會了,我說得有了,是有辦法解決供銷社麵臨的困境了。”
“啥!你有辦法給梁金泉弄到肉?”
張鐵山大吃一驚。
上千斤肉隻是張鐵山的保守估計。
王川就算再牛逼,短期內也打不到這麼多的獵物啊。
王川笑嗬嗬地說道:“張大叔,豬肉啥的我暫時搞不到,不過另外一種肉,我有辦法在這幾天弄他個千八百斤,而且還都是精肉,不是那些難以下咽的獸肉。”
“我的乖乖,你不是故意和我鬨笑話吧?”
“千八百斤精肉,你小子咋弄,總不會是變戲法變出來吧?”
張鐵山大惑不解。
糧食有粗糧和細糧之分。
肉,同樣也有粗肉和精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