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情況這是,難道是工地上出了事兒?”
下意識的,張元林以為是出了事故,不然沒道理大晚上的出動這麼多人。
本來白天乾活就夠累的了,吃過飯肯定都想好好休息,如果不是有什麼特殊的情況發生,想來沒人願意這麼晚了還跑出來折騰。
最關鍵的是,從集體宿舍跑出來的人雜七雜八,什麼工種都有,要知道他們都在不同的地方進行單獨作業,根本沒道理這麼多人集體出動。
難道說,出了事的地方不止一個?
這不應該啊,自己設定的改革計劃雖然要推翻原有的設施,但是每一步都建立在安全合規的基礎上,怎麼都不可能置人命關天的事情於不顧。
有風險的事情肯定會小心謹慎的應對,要是拿不準主意寧可暫停放棄,這也是張元林做事的一貫準則。
想到這裡,張元林的心情變得沉重緊張,沒有再多想,趕緊披上衣服就出了門。
等追上了大部隊,張元林卻發現這幫人三倆成群,歡聲笑語,哪裡有一丁點出了事兒的樣子。
這讓張元林非常不理解,隻得抓一個人問問具體是什麼情況。
一看是張元林攔路,扛著工具的工人眼睛一亮,連忙上前感謝道:
“張師傅,您對我們真的太好了,為了幫大家解決困難,特地請了婁家來幫助我們,對於您的恩情,大家夥兒是沒齒難忘,可我們拿不出錢給您,就隻能替您多做事,多乾活。”
很快陸陸續續有人注意到張元林的到來,紛紛向他靠攏,訴說著對張元林的感激。
聽到大家的解釋,張元林總算是明白了他們大晚上扛著家夥事兒要去做什麼,並非是出了大事故,而是他們為了償還恩情選擇自願加班!
這讓張元林感到十分的欣慰,看樣子他選人的眼光還不錯,來的都是些有情有義的真漢子,這些人知恩圖報,張元林自然會更加用心的去培養他們。
雖然這次出來跟著張元林是打白工,不拿一分錢,但是跟著張元林學到的進階本領將來回去以後隨便去哪裡都能夠獨當一麵,成為他們競爭上崗的明顯優勢。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多年以後,他們會比現在更加的感激張元林的大恩大德。
除此之外,還令張元林感到意外的是婁家的態度。
在出發前,張元林和婁半城有過一段私密的談話,沒有什麼過於沉重的話題,更像是老友對老友臨行前的道彆和叮囑。
最開始婁半城的意思是張元林在外麵遇到了任何困難都可以找地方用電話或者信件與他聯絡,隻要是婁家能觸及到的地方,婁家就一定會全力以赴的伸出援手,或者是第一時間疏通關係給予相應的幫助。
張元林表麵上答應下來,實則並沒有太放在心上,他當隻是婁家的善意,或者說習慣性的客氣幾句。
畢竟出了四九城,婁家的名頭就不怎麼好用了,更何況現在已經不是從前,並非以某個家族的能量就能輕易左右地方的決策,尤其是涉及到更高層麵,那些家族的影響力就更小了。
但根據這些工人農民們接收到的回信來看,婁家對他張元林的提醒十分重視,也認認真真的的落實到位,沒有絲毫的馬虎。
所以張元林感到意外,他沒想到婁家會這麼聽自己的話。
“嗯,看樣子婁家背地裡遇到的麻煩比我想象中的要多,不然也不會對我的隨口一提如此聽勸,有點死馬當活馬醫的味道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婁家願意聽我的話說明他們很信任我,既然如此,那不如來做一筆對大家都好的公平的交易。”
“正好全國推改革搞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而你婁家早晚要碰到大麻煩,守著那些家產沒啥意思,還是拿出來做口碑更劃算,拿錢消災嘛,這樣對大家都有好處!”
張元林心裡想著,決定抽個時間給婁家寫封信,內容的開頭寫上工人農民們對他們婁家伸出援手表示萬分感謝,接著告訴他們要繼續行善,做好事不能停,其次就是旁敲側擊的提醒他們再大方些,主動提供更多的金錢和物資支持這次全國範圍的行動。
如果婁家人真心的信任他張元林,那就肯定會照著提示去辦,這樣做不敢說可以保住婁家絲毫不受曆史洪流的衝刷影響,但最起碼可以把傷害降到最低。
婁家擁有雄厚的底蘊,隻要不受到致命傷,不被一刀切,將來留在內陸並且重新崛起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張元林雖然已經對未來的發展做好了充分的規劃,但也明白獨木難支,一個人挑戰全世界的難度,條件允許的話,肯定是需要盟友來分擔壓力的,像婁家這樣的大家族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回過神來,張元林看向眼前乾勁十足的工人和農民,知道這時候不應該阻止他們,以免壞了士氣,影響他們的積極性,便叮囑道:
“行,你們肯賣力的乾活兒,咱們也能儘快的把這第一個項目順利完工,往後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來,乾好了這個項目大家一起回家休息休息,看望一下家人,然後再繼續第二個項目。”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雖說是參與上山下鄉的行動,但我有我的想法,上頭的領導也同意讓我用我的方式帶領你們做事,這是對我的信任,也是對大家的信任,所以各位一定要安全作業,不可出現一絲一毫的意外!”
按照組織上的意見和管理條例,去上山下鄉是要到某個地方呆上很長一段時間的,如果像一陣風一樣來了又走,那是不可能成事兒的,也更彆提搞成績做貢獻了。
可張元林有他自己的計劃和打算,按部就班的出來,不動腦子琢磨說難聽點也是在混日子,原本當地的條件和水平如何,不可能因為多點人來幫忙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想要走出新的路子來還得有人頂上去搞發展搞創新。
就像陳書記帶領的那一隊,他們打算圍繞著四九城的供需來做事,雖然符合大部分人的建議和提醒,可這麼做會錯過對其他地方的支援。
而其他人根據命令到指定地點去上山下鄉,一樣是沒有個人想法的,如果不能讓當地發生改變,那就沒辦法離開,這麼一來,不到最後運動結束都走不了。
張元林就不一樣了,他要敢為人先,從一開始就是奔著改革和發展去的,說是帶頭參與,實際上也隻是借這項運動,這個機會大展身手,順便推進全國各地的生產以及經濟水平的快速提升。
倘若未來十幾年的曆史進程比較平緩,張元林也不會上趕著拋頭露麵,可後麵即將發生的是大麵積的饑荒等一係列問題,影響到千家萬戶,這期間餓死了不少人,要知道在國力孱弱求發育的階段,充足的人力是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所以張元林這一次冒險出手,也是想儘可能的減少人力的損失,為將來國力爆發式上升打下紮實的基礎。
麵對張元林的關心,工人和農民們感受到了一陣溫暖,一個個笑著表示絕對會按照張元林定下的規章製度做事。
“走吧,同誌們,隻要沒累壞,咱們就鉚足了勁乾,等這裡的項目結束,張師傅就帶著咱們回家和一家老小團聚咯!”
隨著一聲歡呼,眾人扛起工具,拿上火把和燈具,眾誌成城的加班去了。
看著大家夥兒遠去的背影,張元林心中感慨萬千,又駐足了片刻,他轉身回了屋裡,拿出了計劃書,翻閱了一會兒後便開始進行塗抹修改。
“照這個速度下去,我原本做的計劃都得提前了,這樣也好,早點完事我也好早點回去,繼續當個小小的機修工,過那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悠閒日子!”
……
就這樣,在家人的好消息和共同的激勵下,不拿一分錢工資的工人和農民們卻是全心全意的替張元林賣命的工作。
原本計劃最快也要半個月才能完工的項目隻用了一個禮拜就已經完成的差不多了,再就是張元林要親自到場驗收,檢查一下有沒有疏漏的地方,順利的話預計兩天就能徹底收尾。
說是來幫忙提高糧食生產效率的,實則是借著這個幌子把當地落後的地方全部推翻重建。
張元林知道自己是初來乍到,即便是有四九城大領導的書信撐腰也很難取得地方領導以及居民的絕對信任,為了不鬨矛盾,不發生衝突,就隻能先老老實實的帶著組織上的命令先入駐。
等一切都穩定下來後,張元林就立馬安排人手對當地的一切現狀進行改革,該修的修,該拆的拆,該建的建。
從當地的道路開始著手,不適合運輸的路修繕或重建,不方便運輸的地方就開拓新的道路,如果一個地方連條像樣的大路都沒有,連一套像樣的道路係統也不存在,那就不可能真正的發展起來。
接著是升級當地日常使用的工具,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套好的工具就是增產的好武器,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隻有把全套工具更新到位,才能極大的提高生產效率。
然後是選地和開荒,以及完善灌溉功能,這也是十分關鍵的環節,針對的是糧食增產方麵,一旦耕種的效率提升了,原本的田地肯定是不夠用的,所以開疆拓土也很關鍵,跟著灌溉係統也要搭配上去,農作物離了水可活不下去。
緊跟著就是最後一步,改良工農業的工藝和耕種過程,這也是最核心的步驟,老舊的工藝和過程優先不用提,但是缺點卻能找出一大堆來,張元林親自來到這裡,就是要破舊立新。
當然了,地方領導和居民不是傻子,更不是瞎子,在得知張元林帶人過來的目的是增派人手時,他們自然是表示歡迎的。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發現張元林等人的動作幅度過大,短短的幾天時間就把村子原本的麵貌修改的亂七八糟大變樣,於是一個個都變得警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