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天的歡慶之後,皇室喧囂的奧爾良之旅愉快結束了,他們又乘坐著來時的列車回到了帝國的首都。
而等到皇室結束鐵路通車典禮之後,又一場盛事很快接踵而至。
皇室的日程,猶如精密的儀器一般,分毫不差。
就在1832年深秋的某一天,集聚了精巧與宏偉的巴黎聖母院當中,又迎來了一場罕見的盛事。
在兩年前,艾格隆的加冕儀式曾經在這兒舉辦,那熱鬨的場麵冠絕一時,從全國各地趕來的老兵、和帝國支持者們把聖母院周圍的街道都擠得水泄不通,那一天的場麵也成為了所有人心中永遠無法忘記的記憶。
而今天的這場儀式,相比之下規模就要小許多,但是它依舊隆重。
帝國皇室成員、高級官員以及全體貴族院議員統統出席,巴黎的名門顯貴也一個不落,由特蕾莎皇後領銜,所有人都站在禮拜堂內,靜靜地見證整個儀式。
為什麼是皇後領銜呢?
因為,大家的皇帝陛下,此時正一身盛裝地站在神父的麵前,充當儀式的男主角。
而今天的女主角,正穿著一身潔白的婚紗,滿麵莊重地站在他的身邊,一同麵對著神父。
沒錯,今天在聖母院舉辦的是一場王室婚禮。
彆誤會,這不是艾格隆冒天下之不韙公然重婚,這隻是他以“代理人”的身份來舉行婚禮而已。
在王室聯姻當中,由於君王們常常脫不開身無法前往外國迎親,所以在傳統上形成了一種在“娘家”先舉辦代理婚禮的做法,即將外嫁到彆國的公主新娘們,也是以這樣一場儀式,告彆自己的母國,從此以後成為另外一個國家的王後。
當年艾格隆的母親路易莎嫁到法國之前,也正是在維也納舉辦了一場類似的婚禮,當年負責代理新郎的,還是艾格隆的老丈人卡爾大公呢……
而今天這場婚禮的新娘,就是歐仁親王的女兒泰奧德蘭德公主。
她將在這場代理婚禮結束之後,她將風風光光地踏上前往比利時王國的旅途,然後在那裡成為王後。
在艾格隆上台之後,打碎“維也納鐐銬”,就成為了帝國外交的核心重點,而比利時作為最靠近法國腹心之地,更是成為了其中的重中之重。
自從1815年之後,比利時被劃歸到了荷蘭王國統治。
不過因為曆史因素,比利時的天主教徒從來都不服荷蘭的新教徒,所以從那之後,比利時一直屢屢發生騷亂,反抗荷蘭人的統治。
1830年,隨著法國發生動亂,比利時很快也亂了起來,而這就成為了外部乾涉的絕佳口實。
艾格隆一上台,就和他的首相塔列朗親王一起,把比利時問題當成了外交的突破口,以及刷取威望的最好手段。
他們一起派出代表團前往英國,一方麵安撫英國人,不用擔心波拿巴家族再上台;一方麵就是商討比利時問題。
法國力圖向英國人證明,現在的實踐已經證明,比利時脫離荷蘭獨立建國,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也是平息潛在革命風險的最佳途徑。
而英國人也對荷蘭失望至極,他們發現荷蘭非但不能變成看管法國的“哨兵”,反而自身在比利時深陷泥潭,根本無法發揮任何作用,既然如此,英國也樂得順水推舟,乾脆讓比利時自己建國了事。
於是,在英法兩大強國暗中達成默契之後,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抵擋得住這樣的壓力,沒過多久,荷蘭正式承認比利時從自己的治下獨立。
以這個年代的風氣,一個國家獨立,首先要為自家找個王室,不然就是“大逆不道”的共和國了。
已經在希臘當過一次“造王者”的艾格隆,對這個工作倒是輕車熟路,他提議讓來自於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的費迪南王子擔任比利時國王並不是原本曆史上那位利奧波德一世,而是與他同家族的侄子)。
對英國人來說,既然承認比利時獨立,那麼確保比利時的獨立性,不至於被法國人控製,是他們的最優先事項,而薩克森科堡哥達家族又一向和英國人關係不錯利奧波德王子還是喬治四世的獨生女的丈夫,可惜公主早逝,不然他就成為未來的王夫了)。
所以,讓這個家族的國王來統治比利時,確實讓英國人放心,至於戴上王冠的到底是叔叔還是侄子,這倒是無所謂的小事。
於是,英國首相威靈頓公爵很快就同意艾格隆的提議。
當然,作為比利時的“二號國父”,法國人也必須要有一席之地,於是艾格隆當仁不讓地就得到了指定王後的權力。
因為波拿巴家族裡麵目前並沒有合適的王後人選,所以他退而求其次,從歐仁親王的女兒們裡挑選了泰奧德蘭德公主。
就這樣,一個國家的獨立,以及它獨立之後的王室成員,就在兩大強國的暗箱操作下,在短短幾個月時間就搭配成型了,甚至都沒有人問過比利時人民願意不願意——國際政治的舞台,向來就是如此現實。
不過,雖然確定了未來的國王和王後人選,但是當時泰奧德蘭德公主隻有16歲,而未來的國王費迪南甚至還小一歲,直接讓他們成婚,雖然在曆史上也不乏先例,但似乎總歸還是不太妥當。
更重要的是,泰奧德蘭德公主一直在巴伐利亞長大,對法國人來說來說太過於陌生,也需要培養一些與法國的關係,至少要讓她對波拿巴皇室有親近感,這樣才方便讓法國勢力通過她來滲透到這個新生的王國當中。
於是艾格隆提議先把公主帶到法國居住一段時間,然後再成婚,於是泰奧德蘭德就回到了她之前從未到過的“故鄉”。瑪麗亞也是以公主的姨媽和監護人身份跟著一起來到法國的。
因為父母親從小的良好教育,公主性格謙遜溫婉,知書達禮,被認為具備王後的風範,很快就得到了宮廷上下的認可,而艾格隆對她也非常慷慨大方,幾乎滿足了她所有的物質需求,並且把她當成了真正的自家人。
經過兩年的相處之後,國王和公主都已經長大,公主對法國、對波拿巴家族的親切感也已經建立完成,時機已經成熟了,而且再拖下去也不像話,所以這場婚禮就正式舉辦了。
為了體現自己對泰奧德蘭德的重視,艾格隆不光下令以最高規格來舉辦這場婚禮,而且還以皇帝的身份,自己來作為代理新郎,送彆即將遠嫁外國的侄送彆他的侄女——一如當年卡爾大公為路易莎所做的一樣。
所以,就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艾格隆以新郎的打扮和泰奧德蘭德公主一起站上了婚禮的殿堂。
因為已經結過一次婚了,所以類似的流程艾格隆還算是熟悉,並沒有鬨出什麼亂子來,不過,站在身穿婚紗的少女旁邊,台下卻是自己的親親老婆,那種感覺確實還是有點微妙……
在婚禮的全程當中,艾格隆都努力裝出一副事不關己心不在焉的嚴肅模樣,而特蕾莎則靜靜地在台下觀摩,也沒有露出任何不合適的表情——隻是,眼睜睜地看著丈夫舉辦“婚禮”,她內心多少還是有點不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