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三班輪崗外,我們還需要重新分配設備和工人。我決定……”
他又看了眾人一眼,“試運行流水線工作製。”
李振華和餘大嘴幾人不由麵麵相覷。
“流水線工作製?”
“這是啥?”
“怎麼實行?”
……
餘大嘴心急,大聲道:“瑞剛,你把你的想法全都說出來吧!”
趙瑞剛笑道:“餘所長彆急,聽我慢慢說。”
他拿筆在紙上標注著“成手”的位置畫了個圈:
“現在工廠普遍的工作製度,是以全能型小生產為主,強調個人技能。就是老話說的‘三年出個好鉗工’。”
“可這種方式生產效率太低。現在時間緊任務重,真要費時間磨好了鉗工,北荒的黃花菜恐怕都要涼了。”
“我的想法是,把產品生產拆解成一連串的工序,讓一名工人隻做其中一兩道工序。”
趙瑞剛掃了一眼皺眉苦思的眾人,就知道這種新的生產理念對他們來說難以理解,便換了一種方式解釋:
“就像食堂後廚一樣——洗菜的隻管洗菜,切墩的專心切墩,掌勺的隻盯火候。分工合作,最後做出來的菜才能又快又香。”
“同樣,咱們也可以讓車工專管車削,銑工專磕齒形,熱處理師父就把溫度摸透。”
劉忠國最先發聲:“你是說,讓工人都變成‘專職’工?”
他想了想,突然笑道:“我覺得這法子行。隻學一道工序,上手就快多了。”
餘長青額頭的皺紋皺得更深了:“可咱們的工人之前都是全套工序一把抓,突然拆成流水線上的‘零件’,能適應嗎?”
“適應不了就練。”趙瑞剛道,
“每個工人主攻一兩道核心工序,反複錘煉,熟練度一上來,速度也就快起來了。”
趙瑞剛話音剛落,陳學深便皺眉小聲道:
“可是咱們工人講究十八般武藝樣樣通,讓鉗工隻乾銑齒,那不成了木頭疙瘩?”
胡秋菊一拍桌子:“陳學深你少放屁!我覺得趙瑞剛這法子,比各乾個的快多了!”
李振華也有顧慮:“可是工序拆分後,零件的精度該怎麼保證?咱們的設備參差不齊,幾乎全靠工人手上的功夫!”
趙瑞剛解釋道:“這就首先要靠人員能力細分了。”
“咱們需要把所有人員按熟練能力劃分等級,再按等級安排到不同的工序上去。”
“拿齒輪的齒形加工來說,可以拆分成三道工序。”
“新手車工就用車床粗加工,車削齒輪毛坯。”
“接下來交給熟練工,用刨床加分度盤,手工銑出齒槽雛形。”
“最後交個最有經驗的老師傅,用銼刀之類精修研磨,修正齒麵。”
“隻要每一道工序把關嚴格,就能把所有工序串聯起來了。”
“再一點就是設備共享,各廠合作。”
“所以我才要求你們統計各廠的設備能力,按照設備能力再分配工序。”
……
趙瑞剛說了很多,一直說到口乾舌燥,不得不停下來喝口水。
再抬眼,看到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