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窯大隊車間裡。
趙瑞剛一進車間,就見孫玉明正在一架轟鳴的機床前,神情專注地指導著小工人二柱,加工軸承套的最後一道工序。
趙瑞剛不便打擾,便自己在車間轉了轉。
才幾天沒來,車間裡已經煥然一新。
新刷的石灰牆上,用紅漆畫著流水線工序圖,箭頭從“毛坯下料”逐步指向“精磨檢驗”。
車間的機床位置都發生了變化,還增加了一台市局工業部新調來的平麵磨床。
此時正在進行調試。
每個工位上都掛著孫玉明手寫的操作卡片。
曾經堆放廢鐵的角落,現在碼放著整齊的零件箱。
都用紅漆刷了標號。
趙瑞剛走過去,隨便看了看箱子裡,見都是一些粗加工完的軸件。
“瑞剛,你咋來了?”
身後響起一個聲音。
趙瑞剛轉過身去,就件孫玉明正快步朝自己走來。
“知道你來了車間,特意過來找你一趟。”
孫玉明走上前,看到趙玉剛手裡的一個零件,笑道:“這是今天上午剛從一號工廠運過來的,等著在瓦窯車間精加工。”
孫玉明將三零八所和四零二所下轄的工廠都排了號。
不管以前的工廠名字,直接用一號,二號代替。
不僅簡單明了,還方便管理。
趙瑞剛點點頭,拉著孫玉明一起去了臨時辦公室。
關上門,勉強將機器的轟鳴聲隔絕在外麵。
孫玉明打開文件櫃,從裡麵拿出來一摞測試數據,遞給趙瑞剛。
眼裡閃著激動的光芒:“瑞剛,你這流水線的點子真不錯!簡直就是給老機床打了一針強心劑!”
趙瑞剛笑道:“我就是來問這個情況的。”
他坐在簡陋的桌邊,拿起報表仔細看了起來。
孫玉明坐在對麵,嘴角的笑都止不住:“你看看那軸承套,我統計了,粗件的加工耗時從原來的五十五分鐘降到了二十八分鐘,精度誤差率也從原來的百分之五壓到了百分之零點一。”
“還有主軸的粗加工,加工耗時也整整縮短了四十三分鐘,精度誤差率從百分之七壓到了百分之零點二。”
“就說三號車間的那台老刨床吧,按你拆分工序的法子,居然都能啃下合金鋼了!”
……
孫玉明對於數據幾乎了如指掌,絮絮叨叨地說了很多。
趙瑞剛看了報表,與孫玉明說的幾乎沒有差彆,眼角眉梢全是笑意。
他拿起搪瓷缸給孫玉明倒了杯涼茶,道:
“要不是你把六家工廠的設備重新排兵布陣,還把老師傅和學徒重新調配,再好的點子也是紙上談兵。”
“我的流水線方案還在紙上,你短短幾天就摸透了幾家工廠的資源,把這些鐵疙瘩盤成了生產線,這手絕活,怕是全國都找不出幾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