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h.》投了稿,就養成每天刷刷《invent.at站的習慣。儘管他知道最簡單的辦法是問徐生洲是否收到編輯部的通知,他也知道《invent.ath.》審稿周期動輒半年以上,期刊目錄每月定時更新,但他還是控製不住雙手,有事沒事就刷刷。
萬一有驚喜呢?
而且他的心情很矛盾。一方麵希望徐生洲的論文能上,一方麵又希望能晚點上,最好是在入讀數院之後,這樣數院就可以名正言順拉條幅、上新聞了,而且是連霸學院網站c位一個月以上的那種,秀得每個瀏覽網頁的人都一臉血。ath.》更新最新一期目錄的日子,雖然知道希望渺茫,張安時還是早早守在電腦邊上,一遍遍按“f5”刷新頁麵。終於苦心人天不負,“atestissue”變成了最新一期,他毫不猶豫“啪”地點了進去,然後快速掃過當期五六篇論文的作者姓名。在一堆“sitas”“ivanov”“yaada”裡,漢語拚音還是非常具有辨識度的,他幾乎瞬間就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署名:
“shengzhouxu”
這一刻,就像當年他聽到了高考分數、投出了第一篇學術論文、解開了女友的最後一粒扣子,興奮得渾身每塊肌肉都在發抖,喉嚨也變得緊張而乾澀,把所有複雜的感慨全部堵在肚子裡,隻能發出無意義的語氣詞。他努力控製住自己像是得了帕金森綜合征的右手,點開論文,單擊作者姓名,上麵出現了作者的單位:“scofputerscience,nationanorauniversity,peking,china”
張安時微微有些吃味,計算機科學學院?為什麼不是數學科學學院呢?好白菜果然都讓豬拱了!
不過這點小事,還不足以衝淡有在校學生發四大的驚喜。畢竟這是一個本科生獨立完成的,而且北平師大是唯一署名單位!單憑這個,就足夠出去吹一年的。你說什麼?作者是計院的?對不起,風太大,我沒戴眼鏡,聽不見!
過了好幾分鐘,張安時才稍稍冷靜下來。現在是半夜十點多,周圍萬籟俱寂,他滿心滿腹的喜悅不知道該向誰分享。給院裡的老師打電話?這麼重大的消息,當然是要召集全院的老師坐下來一起慢慢分享,不能那麼敷衍潦草。給其他院校的數院同行打電話?貌似越是在這種時候,越應該矜持,才能顯示出一個在國際上有相當影響、在國內有重要地位的著名數院的深厚底蘊和大家風範,不能讓人覺得是狗肚子裡裝不了二兩香油。難道是給計算機學院打電話,向他們道喜?
嗬tui,美不死他們!
把手機通訊錄來回翻了一遍,張安時終於發現應該給誰打電話了:他的碩士研究生導師,也是前任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成德如先生。按照這麼多年對成院士的了解,這個時候他老人家應該還在工作。於是他畢恭畢敬地把電話撥了過去,如他所料,成院士還沒有睡:“老師,我是小張。”
“小張啊,這麼晚,有什麼事情嗎?”
“老師您還記得幾個月前,院裡決定破格保研的那個計算機學院的學生嗎?當時還勞煩您給學校打了招呼。”
“記得、記得。好像那個學生發了好幾篇數學方麵的論文,我看過,寫得很不錯。據說他還給《invent.ath.》投了稿,是個很有想法、也很有勇氣的年輕人。怎麼了?”
ath.》投的那篇論文已經在最新一期刊登出來了——”
“啊!被錄用了?這麼快?消息準確嗎?”
成德如院士的聲音顯得很急促,和他平時波瀾不驚的語氣形成鮮明對比,可以想見他現在是多麼震驚。張安時很肯定地回答道:“消息應該準確。我剛剛登了springer的網站,發現最新一期的《invent.ath.》確實有他的論文,是他獨立完成的,署名單位也是咱們學校。”
“好!真好!咱們學校也能獨立發‘四大’了,真好啊!”成德如的話語中充滿興奮與感慨,“雖然咱們號稱是數學名校,但連篇‘四大’都發不了,終歸名不正言不順,見著同行,說話都不硬氣。現在總算有個交代了。對了,那個小夥子叫什麼名字來著?”
“叫徐生洲,是咱們學校計算機學院的大四學生,今年下半年會到咱們數院讀研。”
“真是年輕啊,還是本科生。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他應該是咱們國家這麼多年來在‘四大’上發文最年輕的吧?這麼優秀的苗子,一定要重視起來。人家在本專業繁重的學習壓力下,憑借自學都能發‘四大’。要是到了咱們學院,有專門時間學習、有專業老師輔導,到最後還發不了‘四大’,彆人是會懷疑咱們這個平台出了問題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聽著成德如院士的念叨,張安時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陡然重了起來:“老師您放心,到時候院裡一定會高度重視,量身給他訂製培養方案,保證既夯實他的專業基礎,又保持他的學術衝勁。”
成德如道:“不僅是到時候,現在就要重視起來。他既然是咱們數院的保研生,又取得了那麼大的成果,按理說我也該去看看他。這樣,明天上午你陪我去見見他,和他好好聊聊,看看他有什麼想法。如果有什麼困難,院裡能幫解決的,也直接幫他解決,體現一下院裡的關心。”
“好!”
張安時大喜。請動院士這尊大神出馬,想必計院就算有什麼不切實際的想法,也翻不起浪來,畢竟計院最牛的大佬也就是個傑青而已。掛了電話,他意猶未儘,又順勢發了條朋友圈:“熱烈祝賀我校本科生徐生洲同學在國際頂級數學期刊《invent.ath.》發表論文!”還貼心地附上了論文的網址,證明自己所言非虛。
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大半夜不睡覺是常態,夜深人靜、沒有俗事打擾的十一二點更是黃金時間。張安時很快就收獲一堆點讚和評論:
“年輕人不講武德,大半夜來偷襲我們三四十歲的老同誌。這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