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瑾與楊安不同,楊安充其量也就是知道兩稅法有用,奠定了以後上千年的稅法基礎而已。
至於其他的,楊安其實也隻是半吊子,故此這會,他才選擇了先行試點。
但張瑾卻是以前的戶部尚書,而且還是這麼多年一直都在為楊廣管著錢袋子的忠臣,這樣的忠臣,如果說他對稅法不精通,那肯定不可能。
而要是精通的話,那麼在張瑾看來,楊安所提出的兩稅法,其實就是可以使用的,甚至比他們現在所使用的租庸調製要好上不少。
所以,張瑾沒有任何猶豫的,就想讓楊安將兩稅法的適用範圍擴大了。
這樣的提議,使得楊安也愣了下,隨後才對張瑾饒有興趣的問:“張卿覺得,朕剛才所提的兩稅法,可以在北方使用?”
事實上,楊安其實也想步子大一點,不過稅法牽扯太多,他自己也並不是這方麵的人才,所以才選擇了小規模試點,以實踐來檢驗兩稅法的可行性。
但現在,聽張瑾這樣一說,楊安卻也有了擴大的想法。
不過就算有這樣的想法,他卻也得問清楚了,誰讓稅法的牽扯實在太大呢?
“回稟陛下,臣覺得可以。”
而張瑾也在楊安的這話問出以後,當即恭敬回複,話剛說完,他便再次道:“至於可以的原因,原因有二。”
“其一,那就是陛下所提出的這個兩稅法,以臣在戶部待了這麼多年的經驗來看,是完全符合咱們大隋如今的現狀的,也確實可以減少百姓負擔,畢竟咱們如今的租庸調製,確實有些複雜了。”
“當然了,這隻是其一,臣之所以覺得此法可以施行的第二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咱們大隋的稅收來源多數還是以江南為主。”
“既然以江南為主,那麼北方這邊的稅收,咱們就可以放心嘗試,不用擔心一旦稅法不合適,而引起朝廷財政危機,同時還可減少北方百姓的壓力,加快北方發展,讓南北方儘快平衡。”
不得不說,這個張瑾還真可以算是經濟領域的行家,以至於房玄齡與杜如晦他們聽了張瑾說的這些以後,也立刻就站了出來,對著楊安恭敬道:“陛下,臣等也覺得張大人這個提議不錯,要不咱就膽子大點,直接在北方嘗試?”
“如此一來,即便最後兩稅法不適合,咱們也算減少百姓負擔了,不知陛下您覺得怎麼樣?”
甚至彆說他們了,就連剛才還在噴人的魏徵,以及一直都沒有說話的長孫無忌,此時也跟著頷首,都覺得張瑾的這個提議不錯。
而楊安,看見這麼多朝臣都站出來支持,也這才沉吟了下,然後點頭:“行吧,既然眾位愛卿都覺得此法可以直接在北方嘗試,那就試試吧。”
“不過就算要試,朝廷也必須做好統計與對比,此事就交由你們內閣來負責,如何?”
楊安肯定不想因為稅法改革而引起麻煩,對於他的心意,房玄齡眾人也明白,故此很快便笑道:“行,沒問題,臣等會時刻注意的。”
“嗯,如此甚好,如此就這樣決定了。”
楊安嗯了聲,這才又與眾人閒聊了會,等確定這些朝臣著實沒有事情要奏以後,他便示意內閣大臣與王長青他們留一下,然後讓其他人退朝了。
等其他朝臣都走了,楊安才對著王長青問:“長青,去年朝廷讓你們大隋科技院對外開放你們所研究的民用技術一事,你們辦的如何了?”
楊安既然想讓大隋的農業與商業都得到發展,那麼他就肯定會盯著那些民用技術。
這一點,王長青也能明白,所以很快便笑道:“還請陛下放心,我們大隋科技院所研究的那些技術,除了蒸汽機技術,蒸汽機床技術,以及一些軍用技術沒有開放之外,其他的技術,臣都已經按照陛下旨意,對外開放了。”
“好,這樣就好,這樣朕就放心了。”
楊安微微頷首,這才把目光放在了房玄齡他們那些內閣大臣的身上,對他們問:“各位愛卿覺得,五年之內,咱們大隋的農業與商業能翻兩番嗎?”
當然了,他如此問,可並不是說他自己就沒有信心。
對於農業與商業的發展,楊安肯定是有信心的,他隻是想看看房玄齡這些內閣臣子有沒有信心而已。
畢竟這些人,才是他的左膀右臂啊。
“差不多吧,不過這些基礎設施都得花錢,陛下您還是得心裡有數。”
房玄齡他們琢磨了一下說道,楊安咧嘴笑笑,這才又與眾人聊起了其他事。
而就在他這邊聊著其他事的時候,永昌王石見山的王府之中,被廷杖了七十下的石見山,這會也已經被禁軍給送了回來。
剛剛送回王府,他王府的下人立刻就慌張道:“王爺,您這是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