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噸可以賣好幾萬金了。
而且這還是參考了黃酒的價格,按現在散白的質量賣一鬥一金都有人買。
隻是買的多少而已。
而平時用的錢幣,叫五銖錢。
五銖錢說的不是麵值,“銖”是錢幣的重量單位。
一銖等於0.65克,也就是說一枚標準的五銖錢重量是五銖,也就是3.25克。
而東漢時期,一金為二十兩,一兩是。
一兩金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銖,所以一金等於24銖x20兩,就是480銖。
換算下來漢代一金應該和96枚五銖錢對等。
當然這是大漢朝廷製定的標準。
但這個標準從製定的那天起上下一直都在不斷往上浮動,但幅度都不大。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這個比例就開始崩壞了。
之前到了桓帝時期就已經達到了四百多錢換一金。
在漢靈帝劉宏繼位後,因為缺錢享樂,所以大量的鑄造發行五銖錢,這就導致五銖錢連續的貶值。
現在的一金已經到了可以換到五百多枚五銖錢了。
部分地區更是到了七百多錢換一金的情況。
也就是原本的物價在桓、靈兩帝在位期間已經翻了近七倍多。
眼見錢都不值錢了,漢靈帝乾脆停止了鑄錢的事。
但卻從光和元年178年)開始,公開宣布可花錢買到自關內侯以下至光祿勳下屬虎賁、羽林等部門職位。
史稱賣官鬻爵。
到現在的光和五年182年),短短幾年時間已經演變到了連三公都可以賣的地步。
其實賣官鬻爵是從漢武帝時期就出現了,但那是為了和匈奴開戰積攢實力,賣的也隻是一些無關痛癢的虛職而已。
哪像劉宏,三公大臣的位置隻要給錢都隨便賣。
但不得不說大漢真的很幸運,這種處於經濟崩壞邊緣的情況卻一直持續到了董卓專權時期。
到後來董卓在虎牢關失利,退出洛陽來到長安。
來到長安後董卓貪圖享樂,修築郿塢搜集天下珍寶和美女肆意享受。
後來因為沒錢了,更是派人融了先秦時期的銅人,大量鑄造劣質的五銖錢,也稱“小錢”。
就更加的導致五銖錢貶值,終於大漢的經濟體係徹底崩潰了。
之後造成中原地區一金可換萬錢的情況。
到最後甚至有些地方直接放棄了五銖錢,改為以物易物或者直接以金為貨幣進行交易。
這種混亂一直持續到了三國鼎立後才稍稍緩和過來。
在三國鼎立之後,社會也相對穩定了下來。
隨後曹魏、蜀漢和孫吳都先後發行過自己鑄造的錢幣,都想重新整合自己治下已經崩壞的經濟。
曹魏發行了“新五銖”,是一種新鑄造的五銖錢,隻改了一下錢幣上的字而已,想逐漸取代了之前的漢五銖錢。
蜀漢發行了“直百錢”,意思是一枚新錢頂以前的一百枚五銖錢。
孫吳雖然是發行自己貨幣最晚的一方。
但也發行了印著“大泉五十”、“大泉五百”、“大泉當千”等麵值的新銅幣。
可見當時三國的經濟一團糟亂,從發行貨幣的麵值上也能看得出來這時期通貨膨脹得厲害。
雖然後來晉一統天下,但經濟情況剛剛有所好轉就來到了八王之亂,接著就是數百年的南北朝。
這種混亂的經濟狀態一直到楊堅再次完成大一統之後才開始把經濟整治過來。
接下來是紙了。
紙應該會比較輕一些。
但自己不打算賣。
棉布嘛!
這個沒啥概念,但看著這密度一立方米應該也有個一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