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眾人都同意推廣漢語拚音,畢竟這樣一來啟蒙的難度就會小很多。
但大部分人都反對推行簡化字,表示要遵循祖製。
最後還是楊升上前,從最早的結繩記事到象形文字的出現。
文字逐步演變成甲骨文、金文、小篆、行書、直到現在漢隸書。
期間各種繁雜的文字他都一一介紹。
一直到到秦始皇廢棄各國的所用字,把每一個字都統一一個寫法,這一套下來。
眾人都閉嘴了。
畢竟用楊升的話來說,這是曆史的發展進程,是他們擋不住的。
而且楊升自己所寫的書法,他們也都臨摹過。
確實是現在漢隸的進化版,筆畫硬朗整體字看著更美觀。
看著簡體字和漢語拚音被成功實行了下去。
他不由的鬆了口氣。
有時他在想要不要成立一下教育部呢?
自己麾下也還欠缺一個勸學從事,找誰呢?
蔡邕,名聲和學識在這個時代絕對是頂尖的人!
說乾就乾,於是他就朝著蔡邕家而去。
兩天後。
教育部成立了。
蔡邕接下了勸學從事的職位。
當楊升在他麵前說起,他準備在雁門三郡的教育上和雁門書院內推廣漢語拚音和簡體字時。
讓他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蔡邕十分抵觸這兩樣東西。
認為楊升有些離經叛道了,對著他好一通訓斥。
噴得楊升一臉無語。
但楊升一在堅持,畢竟這是能讓大量人在短時間內學會並寫出來的快捷辦法。
也是縮短平民子弟和世家子弟之間差距的最佳辦法。
他說什麼都不會就此輕易舍棄掉。
最後誰也說服不了誰,在郭全、張臶兩人的勸說下兩人才放下爭執。
蔡邕最後還是鬆了口,表示雁門書院楊升不得插手,其他任由他去折騰。
楊升一臉的無奈。
想在短短幾年內就把一個人培養成一個讀書人,隻能靠這些辦法了。
這個時代隻有家境殷實的人家或者世家才會在孩子3至4歲就開始啟蒙了。
而且多數都是一對一或者一對二的啟蒙。
這都還是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
記住前提,這是家境殷實的人家或者世家。
普通平民百姓呢?
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飽都困難,哪裡有什麼機會啟蒙學習呢?
可能大部分人一生都沒有聽見過讀書聲。
如果照古法進行啟蒙,那麼要多少人當教俞習?
所以他隻能退而求其次,采用後世統一入學的辦法。
3歲的孩子直接入學但太小,隻能把年齡放大到7歲。
7歲在這個時候已經是少年知事的時候了,也是最適合學習的時候。
原本想著蔡邕同樣推廣漢語拚音和簡體字,也好全麵推廣開。
但現在嘛!
他大手一揮,把思教部的幾十人劃在了教育部下麵,直接對他負責。
幾天後。
經過初步培訓的人已經能夠掌握漢語拚音和簡體字了。
但隨著深入學習,眾人才發現,這簡化字用來啟蒙和推廣太合適不過了。
不僅沒有了繁瑣的筆劃,而且容易記住,書寫的也更快了。
而且從簡體字反過來看繁體字,也完全能看懂。
畢竟這東西完全就是一脈相承的。
眾人都是識字的人,反過來學習漢語拚音和簡體字上手十分快捷。
但蔡邕對此依舊嗤之以鼻。
接下來就是數學和曆史了。
有了前麵的漢語拚音和簡體字,他們很容易就接受了阿拉伯數字。
這天。
楊升難得清閒,在後院看起了書。
彆說,八月的天氣還是有點的熱啊!
他坐在樹蔭下還稍顯涼快些,旁邊還擺放著水果和一些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