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通過品級劃分,不同級彆的官員職責與權力範圍得以清晰界定。
比如在地方行政中,縣令負責一縣的民生事務,而郡守統管數縣,刺史統管數郡,他們品級的差異決定了他們在管理事務的廣度和深度上有所不同。
這樣能避免權力的模糊與重疊,減少官員之間因職責不清而產生的推諉、拖遝現象,更利於政令推行。
第三品級的存在為官員提供了明確的晉升目標。
我想所有人做官都是奔著升官而來來到。
官員們為了提升自己品級,獲得更高的地位和待遇,會努力做出政績。
這種激勵機製激發了官員的積極性和上進心,促使他們在各自崗位上兢兢業業,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
同時,合理的晉升途徑也有助於留住人才,保持整個朝堂的穩定。”
這?
下麵的幾人聽完楊升這一大段話,對視一眼誰都沒有說話。
楊繼續說道:“此事我們就先定下來,如果以後推行不下去或者發現什麼問題我們在改進!
而且新朝就要有新的氣象,此事就這麼定了!”
眼看楊升已經把事情定下了。
荀攸拱手道:“那不知主公打算如何分品級?”
楊升思索了一下,九品中正製他雖然了解的不多。
但後來的隋、唐、宋、明的官僚製度都脫胎於這一套,但在他看來後來的品級製度已經和九品中正製完全就是兩個東西。
相同的隻有前麵兩個字“九品”而已,而不是單純的把“中正製”這三個字給取消掉了而已。
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製中的“品”,最開始說的並不是後來朝代用衡量官職大小的品級。
而說的是對某一個即將要為官之人品評。
而且品評一個人是否適合為官,主要有三個內容。
第一,家世,評的是這個人家庭出身和背景,其父祖輩的資曆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等。
這些材料被稱為簿世或簿閥,是中正官必須詳細掌握的。
第二,行狀,評的是這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相當於品德評語。
魏晉時的總評一般都很簡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優能少”等。
第三,定品,評的是確定這個人品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定品級原則上依據的是行狀,家世隻作參考,但晉以後完全就是以家世來定品級。
出身寒門的人行狀評語再高也隻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門的人即使行狀不佳也能位列上品。
於是就形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麵。
而所謂中正,就是掌管對某一地區人物進行品評的負責人,也就是中正官。
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設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數郡人物之品評,各郡則另設小中正官。
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長官推舉產生,在晉以後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選授。
但那時朝廷都是世家子弟,選舉的官員也都是世家之人。
九品中正製有利有弊。
利是九品中正製的優勢在於建立了更科學的人才選拔體係,係統化的體係應用於實際操作中,方便中央自上而下的管理。
同時,九品中正製也有效安撫了世家的不滿,維護了統治階級利益的統一。
九品中正製的評價標準是一套科學的人才選拔標準,將人才置於曆史環境中進行評價和測量,可以方便地選擇複合型人才。
但它的弊端更大。
九品中正製的弊端是各方人爭做中正,全國人才集中到中央,地方無才,地方行政效率降低,甚至會出現爛政、懶政、墮政的現象。
基層一旦爛了,後果有多嚴重?
輕則朝廷傷筋動骨,重則直接改朝換代。
喜歡三國之楊家天下請大家收藏:()三國之楊家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