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清晨,沈氏內部檔案調取部門突發一則密報:
“2008年李氏集團資產斷崖式縮水時,曾有大筆資金流入一家名為‘衡泰資本’的空殼公司。”
這家衡泰資本,注冊地設在香港,但2010年因“資金流轉不明”遭注銷。
但在注銷前的一年,賬麵赫然出現一筆資金對接:
來自當時還未上任沈氏集團的青年股東——沈君澤。
李雪菲是在沈氏法律部專員的私信中收到這份匿名檔案的。
發件人隻寫了一句話:
【你可以不信彆人,但彆連賬都不看。】
她花了一整個上午重新梳理李家倒閉前的最後18個月財務流向。
結果讓她手指發涼。
——李家資產並非自然虧損。
——而是被故意轉移,打包拆分,再由第三方“空殼公司”低價回購。
——李父簽下轉讓協議當天,李雪菲正被派去外地培訓。
而那家空殼公司的法人變更時間點,正與沈君澤一次舊項目“技術投資”完全重合。
那天下午,她沒有回家。
她坐在城市邊緣一處封存的老宅倉庫裡,盯著這份打印文件,眼神沉靜得近乎冷漠。
晚上七點,沈君澤撥通她電話。
她接起,卻沒有寒暄。
隻是輕聲問:
“2009年,你有沒有聽說過‘衡泰資本’?”
沈君澤一怔。
他沉默幾秒,緩緩道:
“那年我剛進入沈氏核心基金部,接觸過幾個項目……你說的是那家香港結構公司?”
“你有參與過那家公司任何運作嗎?”
他沒有立刻回答。
隻是反問她一句:
“你是從哪看到這個名字的?”
她笑了笑,聲音卻很冷:
“那家公司,是我家破產的‘最後接手人’。”
“當年李家所有流失資產,都被它吸走了。”
“你說你隻是路過,我想聽你現在——怎麼路過的。”
電話那頭沉默許久。
良久,他低聲開口:
“我確實曾是那家公司顧問團隊的外圍投資人。”
“但我不知道它接的是李家的資產。”
“我隻被告知,那是一次法律合規的‘資源整合’。”
她冷笑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