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七點,《新視點·人物周刊》如期更新了當月主推專訪欄目。
期刊首頁,是一張極簡封麵:李雪菲站在落地窗前,身穿深色西裝,黑發輕挽,麵色清冷,腹部輕微隆起,眼神卻如刀鋒般銳利。
標題隻有一句話:
“不是活成彆人的樣子,而是活出自己的名字。”
這期封麵,是《新視點》自創刊以來首次為孕期女性創業者單獨設刊。
采訪視頻也同步上線,剪輯版不到四分鐘,但一經發布,瞬間刷爆各大社交平台,熱搜話題迅速登榜:
李雪菲采訪全網刷屏
她說不是靠誰,而是成為誰
李總不是誰的太太
采訪中,主持人問她:“你現在已經是業內公認的新銳科技女性代表,很多人都說,你是因為經曆了沈家的那一場風波,才激發出現在的能量。你怎麼看?”
李雪菲坐得端正,雙手交疊,聲音不疾不徐:
“其實我挺感激那場風波的。”
“因為是那場風波讓我明白,我不能再靠任何人來定義我是誰。”
主持人一頓:“包括……沈君澤?”
她沒有回避,眼神直視鏡頭,字字分明:
“我不是沈君澤的前妻。”
“我是李雪菲。”
這一句話,像一枚子彈,精準擊中所有曾將她定義為“附屬標簽”的輿論核心。
視頻發出不到一小時,評論區和全網熱議像海嘯般湧入:
“她這句話太頂了,直接ko過去所有標簽。”
“這就是我想成為的女人,不是誰的誰,而是自己的自己。”
“沈家終於不是她的前綴了。”
“李雪菲,我記住這個名字了。”
與此同時,幾位知名女性創業者也轉發力挺——
“我們不是標簽拚圖,而是立體個體。”
“雪菲說得好,彆再問‘她是靠誰’,請問‘她成了誰’。”
《人物周刊》後台數據顯示,當天訪問量破曆史記錄,新訂閱人數創三年來新高。
她的名字,不再隻是“誰的附屬”,而是公眾認知中的主語。
而沈君澤看完那段采訪,是在會議結束後。
他原本已經打開車門準備離開,卻在車內屏幕看到那條熱搜標題,心中微動,點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