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古詩詞中,經常有提到“塞外”和“關外”。塞外的“塞”,通常指的是盧龍塞,也就是長城喜峰口。
而關外的“關”。
通常指的就是——雁門關。
……
雁門關,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漢時屬雁門郡,乃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素以“奇險”著稱。
這是我國曆史上發生戰爭最多的關城。
沒有之一!
古往今來,在這裡發生的戰爭,僅史冊上有記載的就達三千多次,加上沒有著於史冊的戰爭,在一萬次以上。
戰國時趙武靈王修長城建雁門關於此,行胡服騎射之策,後來李牧在此大破匈奴十餘萬;秦時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駐防雁門關,確保北疆不受匈奴侵擾。
漢朝時,李廣、衛青和霍去病從此處出征;王昭君從此處出關和親;北宋時楊家將守關於此……
有關這裡的典故多如牛毛。
膾炙人口的詩詞多不勝數。
一山一水,一城一石,一草一木,無不記載著這個民族的興衰滄桑,血淚悲歌!
……
附錄圖片:並州雁門關。)
……
時值八月,秋雨綿綿,冷風蕭蕭。
高大的雁門關上,數千守軍將士頂盔貫甲,一個個站得如同標杆一般。由於地處邊關經常會與鮮卑胡人作戰,這些將士都堪稱精銳。
在這些精銳的邊軍將士中間,有一員身軀魁梧的悍將,手持一杆長槍站在城門樓上,極目遠眺,威風凜凜,氣宇不凡。
這員悍將便是臧佑。
臧佑乃是臧旻的堂侄。
熹平六年177年)八月,臧旻率一萬餘騎出雁門關,與夏育、田晏共征鮮卑。三路大軍深入草原三千餘裡,被檀石槐斷了糧草後路,前堵後追,殺得僅剩數十騎逃回。
而臧佑,便是那一戰的幸存者之一。
雖是戰敗,但那是朝廷戰略上的失誤,而非將士之過。就臧佑而言,倒也不失為一員悍將。
此時的臧佑,官拜雁門太守。
然而,這個官職卻不是朝廷給的,而是袁熙給的。雁門太守周翼早在一年前便已戰死,並州無主,董卓把持的朝廷也沒有安排新的太守。
隻有雁門校尉臧佑率三千人馬駐守在雁門關中。也正如王通所預料的那樣,在袁熙進入並州之後,僅是一封書信,臧佑便投靠了袁家。
袁熙表臧佑為雁門太守。
讓他依舊駐防雁門關!
……
這一天,臧佑剛剛巡視完城關回到營房,正端著一碗熱水牛飲。
忽有一將推門而入。
抬眼視之,是自己的部將,名叫龔平。
大約在一年半之前,臧佑遇到黃巾軍突襲,深陷重圍,是龔平帶著他兩個弟弟殺入重圍,救了臧佑一命。
自那以後,臧佑便將龔平三兄弟留在身邊,給了龔平一個軍侯的官職。而龔平的兩個弟弟龔正、龔開,武藝也都不錯,均被臧佑任命為曲長。這龔平跟隨臧佑有快兩年了,也算得上是臧佦的親信。
“龔兄弟來找本將,可有要事。”臧佑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