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倉長得倒是沒有想象中的魯莽粗豪,雖然留著絡腮胡子,但相貌堂堂,氣質穩重,
身穿親衛甲胄,手持一柄普通長槍。
而魏武卒們,裝備甚至比周倉還要華麗。
三層重甲,之前史學界各有爭議。
有的說是魏武卒甲胄防護嚴密,上身甲、髀甲、脛甲完善。
也有的是說魏武卒三層甲胄材質不同,分彆以皮甲、鐵甲和棉甲形成三重防護。
還有人是說魏武卒身穿的就是三層相疊加的甲胄,以皮革、金屬片製成,連套三層。
此刻嚴洛則是親眼目睹了魏武卒的甲胄,三層甲胄,以鑲嵌金屬甲片的皮甲為主。
而且金屬多為青銅甲片,畢竟在魏國那個時代,製鐵技術還不算十分成熟,產量有限,不可能大規模裝備魏武卒。
鐵甲往往隻有高級將領、精銳部曲才能裝備。
而如果是全套青銅甲胄,又會顯得十分笨重,所以鑲嵌青銅甲片的皮甲才是士卒中的主流。
三層甲胄在身,魏武卒的防護力遠遠超過嚴洛之前召喚出來的精銳士卒。
200魏武卒,其中還分伍長、什長、屯長和百人將。
每一名士卒,都舉著厚重的大盾、長槍,背負著巨大的蹶張弩以及五十根弩箭。
這蹶張弩分量十足,主體以青銅構造,因為是十二石強弩,需要坐在地上以雙腳發力才能上弦。
當然,嚴洛現在也感覺到了,因為計量單位有差異,魏國這十二石強弩,大約等於後世六石弩這樣。
比如宋朝,八石弩大約需要470公斤拉力。
而戰國時期的強弩,1石大約30公斤拉力,十二石弩總共需要360公斤拉力,還不如宋朝的八石弩。
《戰國策》中曾經提到韓魏十二石弩能“射六百步”,當然,這估計是最遠距離。
一般弩的有效射程,隻有最遠射程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
600步大約800米,可見魏武卒的十二石強弩,有效射程大約在300米這樣。
不過如此射程,自然談不上多高精準度,隻有形成數萬規模進行齊射,才能對密集陣型的敵人造成毀滅性打擊。
當初五萬魏武卒對戰五十萬秦軍,一戰成名,天下震動,恐怕這其中就有十二石強弩的功勞。
之後秦國發達之後,也大力發展弩兵,漢朝時期也有記載李廣曾經用大黃弩對敵。
另外普通士兵所用的弩雖然減少了力道,但這樣也讓上弦難度下降,形成更容易普及的臂張弩、腰引弩。
如今大虞列國之中,遠程兵種還是以弓箭為主。
衛國、封國等強國倒是聽說已經有部分精銳裝備強弩,但威力如何,嚴洛還沒有親眼見過。
嚴洛親自實驗了一下蹶張弩的威力,果然強悍。
他如今在養由基神箭術、張遼騎術加持下的力量,也非常吃力才能上弦。
但瞄準之後,直接一箭便將100步之外的木樁射了個洞穿!
當下嚴洛將50名魏武卒留在禁軍之中,調撥700精銳長槍兵到周倉麾下,讓他帶著其餘150名魏武卒前往鎮胡城。
這150魏武卒之中,分出50人進駐匠作營,讓工匠們仿製強弩,並製作力道相對小一些的臂張弩。
畢竟魏武卒們的強弩、弩箭今後也是需要維護、補充的,匠作營必須先熟悉起來。
為了提升匠作營的效率,嚴洛也已經列出流水作業線的規劃書,讓五十名魏武卒督促工匠們完成。
而後周倉則帶著100魏武卒、700精銳長槍兵進駐臨川城。
周倉暫任從九品陪戎副尉,在公羊賀麾下效力。
如今嚴國境內,基本都被嚴洛完全掌控,隻有訪仙城那邊,因為城守韓宿主動投靠,所以暫時還沒有派駐武將、士卒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