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薑瀾,先帝昭烈之嫡長子,亦是當今太後親子。
二十年前其與薑千秋爭位失敗,憑先帝遺詔保得一命後,被當今聖上發配往了巴蜀之地。
名義上是封王,實際上那就是發配!
身為嫡長子卻隻能偏居在這荒涼之地,無詔不得回京,薑瀾當然不能甘心!
貪圖享樂,醉生夢死,那不過是他的表象,演給彆人特彆是乾皇看的罷了。
實際上,他一直在通過孤狼的人暗中招兵買馬,默默積蓄力量。
比如說——七殺宗!
這個最近幾十年才崛起的宗門,其高層厲家三人,其實都是孤狼成員。
若非厲滄海和厲元吉二人都落得了個被白昭打爆的下場,那白昭一定能在他們屍體上發現那個熟悉的火焰狼頭刺青……
蜀地自古多劍俠!
大乾江湖中人又多為用劍者,因此,巴蜀之地聚集了大量的宗派山門。而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百姓,也變得民風頗為彪悍!
如果說大量江湖武人和刁民悍匪組成的軍隊,是薑瀾造反底蘊的話,那麼他那個好大侄兒薑卓安,就是他造反的信心和風向標!
薑卓安和他是由太後從中牽線搭橋而串通一氣的。好大侄兒想報複老爹,他想報複老弟,當然是一拍即合。
當然,兩人最根本的目標還是——皇位!
但是,兩個目標一致的野心家都是頗為隱忍的主兒,在目標達成之前,兩人是絕對不會先起內訌的!
因為,這不符合一個野心家的價值觀。
由此,兩人可以說都非常信任彼此,至少在事成之前是這樣……
薑卓安販賣婦孺所得來的銀子,會放心的交由薑瀾去招兵買馬,而薑瀾則是十分配合薑卓安的命令,或者說信號。
就比如說現在。
大乾曆421年八月初五
蜀王薑瀾以「江南遭災,餓殍千裡,此乃是帝王失德,故而天降禍患」為借口。
打著「本王乃先帝嫡長子,如今小人竊居高位,本王欲要改天換日,奪回本屬於本王的尊榮,還大乾一片清朗乾坤」的旗號。
一夕之間聚兵十五萬,直奔長安殺來!
借口不重要,旗號也不重要,但造反必須要師出有名,這很重要!
此消息一出,大乾舉國震動!
但震動不是慌亂。
要知道,蜀州距離長安足有千裡,其間更是有劍門、陽平、大散三道雄關,十五萬兵馬就想殺到長安?
癡人說夢!
可就在乾皇下令,周邊州郡組織兵力彙聚於劍門關進行阻擊後不久,劍門關——破了!
周邊州郡彙聚在一起的十萬大軍就算有劍門天險作為倚仗,也僅僅隻堅持了三天便被破關!
這還不是最糟糕的。
最糟糕的是這據守劍門關的十萬大軍中,除了戰死和被打散的四萬士兵,剩下的六萬兵馬居然儘數歸降在了薑瀾的麾下!
叛軍十五萬變二十萬,越打越多不說還三日攻克劍門關!
這下除了長安之外,所有沿途州城的民眾們都開始人心惶惶了!
然而,這事兒其實和鎮北王府關係不大……
首先,鎮北軍在長安以北,叛軍在長安以南,靠鎮北軍去攔截叛軍根本不現實。
其次,隻要有白淵在,那白家就是安全的。不管誰當權,隻要腦子沒屎就不可能在沒收回白淵兵權之前動白家!
哪怕是如今恨白昭入骨的薑卓安,也明白這個道理!這也是白昭這次回京之所以這麼強硬的底氣。
彆的世家勳貴可能還會擔心一朝天子一朝臣,可這個問題對白家來說,那就是笑話——擁兵三十萬,依本王來看,那皇位朕也未嘗坐不得嘛……
也就是白淵沒有反心且同乾皇交情頗深罷了,不然這大乾姓白還是姓薑,那可猶未可知!
當然,這是最壞的情況。
不過是一道劍門關罷了,打過大散關再說吧!
沒看長安的百姓們每日都照常起居,依舊波瀾不驚嗎?